投稿人網友陳先生,講述鄰居張姨的經歷:
張姨,一個被村里人都稱為“大半個男人”的女人,因為她年輕的時候嗓門大,脾氣也挺大的,幾乎在村里頭無所畏懼,跟誰都能夠吵上幾句,自然也就被全村人所熟悉了。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卻并沒有一個很好的家庭,不僅是因為她的脾氣大,性格強勢,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她的命苦,娘家人重男輕女,婆家人又斗不過她,家里的爭吵肯定也是在所難免的。
張姨與她的丈夫在年輕的時候都很犟,倆人沒少因為各種的小事爭吵過,打過架,所有人都習以為常了,可卻沒人想到會釀成那么嚴重的后果。
那年張姨的丈夫因為跟朋友們多喝了兩杯酒,張姨在家里就各種的鬧,各種的吵,大晚上都能聽到他們家里的吵架聲。
張姨的丈夫也是因為心累,倆人吵完架之后自己就走出去了,自己一個人去喝酒了,結果那天晚上喝得太多了,猝死了,被人發現的時候已經沒救了。
張姨的公婆白發人送黑發人,在家里一下子就癱軟在了床上,下不來床,更是將他們兒子的離開都歸結在了張姨的身上,怪她要攆她丈夫出門,怪她就因為兩杯酒的事情就吵架。
張姨的心也虛了,一言不發,一個勁的懊悔,哭泣,可事情已經發生了,她有責任,卻也不知道怎么去彌補。
心懷愧疚的張姨從那時候性格就變了,變得不那么愛說話了,也變得脾氣沒有那么大了,處處小心翼翼的去生活著,一邊要順著公婆,一邊還要裝著毫不在意,去哄著孩子。
人似乎就是從那一刻開始變了,變化很大。
雖然變得更會踏實安穩的生活了,可他們家已經回不去了,甚至他們母子的感情也潛移默化的產生了隔閡。
張姨的兒子那是10歲左右,年紀不小了,也是能夠懂得一些事情的,而且最主要的是村里總有一些人嘴巴閑的厲害,每次看到張姨的兒子的時候總忍不住會裝作心疼的樣子,在一邊念叨著說:
“這娃太可憐了,你說這么小他爹就走了,這將來可咋辦?!?/strong>
“娃好好學習,也挺懂事的,將來自己就能顧得上自己。”
“你看人家娃多好看,就算是沒爸也養活的白白胖胖的?!?/strong>
“張芳就是太折騰了,這么好看的娃,既好好過日子就行了,非要鬧,鬧到現在男人沒了,孩子也沒爸了。”
“最后還是苦了孩子了,要我說,這事就是張芳自己鬧得,她要是跟他男人好好說話,好好過日子,哪還會發生這種事情。”
此起彼伏在背后念叨的話傳入了張姨兒子的耳朵邊,他不喜歡聽,也不愿意聽,尤其是對于一些本就跟張姨有些過節的人更是會添油加醋的在她兒子耳邊說些不好聽的話,久而久之也讓他在心里對他媽媽有了些許的不滿。
如果是按照以前張姨的性格,估計她早就開始在村里來回的轉悠,挨家挨戶的上門理論去了。
可后來的她即便是聽到了這些話也很少再去爭論了,一笑了之,關上門自己過自己的日子,她顧不上去跟別人吵架,因為她要打工養活全家人。
張姨也后悔過,也埋怨過自己,也把她丈夫的去世原因賴在自己的身上,甚至有一段時間她還有過輕生的念頭,但最后還是被人勸下來了,要為了孩子,要為了她的公婆,這才讓她咬著牙繼續過了下去。
后來的她去工廠里上過班,去飯店里打過工,也去掃過馬路,打掃廁所,什么活也干過,還跟著人去下過工地,一直也都沒有嫁人,而是自己一個人努力賺錢養老人,養孩子。
以前的張姨很少出村,就連縣里都很少去,可后來的她卻變成了村里很少回,一直都奔波在外面打工賺錢。
對于那時的張姨來說,自己的全世界就只有那個還在讀書的孩子,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婆婆,只要他們能夠過好,張姨便也沒有什么遺憾了,就這樣日復一日的付出,日復一日的生活著。
直到張姨的孩子考上了大學,這才讓她稍稍的過得輕松了些。
很多人其實都沒想到,張姨這么多年的打工賺錢,在她兒子結婚的時候她居然真的幫助孩子買了房子,還付了彩禮,而且還是在省會城市買得房,彎了一輩子腰的張姨在此刻挺直了不少。
眼看著孩子成了家,張姨肩上的擔子也放松了下來,終于可以回到村里在身邊照顧照顧已經八十多歲的婆婆,有人稱她孝順,養活了小的,現在回來養老的,有人稱這是她應該的,畢竟當年她男人的離開與張姨脫不開干系。
但別人不管說啥,張姨已然沒那么在意了,辛苦了一輩子,她早已想開了,別人怎么說都與她無關,重要的是她確確實實的養大了孩子,幫助孩子讀書,成家,完成了一個傳統父母該盡到的責任。
只不過她不曾想到,屬于她晚年的動蕩才剛剛開始。
張姨的孩子結婚第二年就有了孩子,張姨喜出望外,天天在村里頭跟人炫耀自己當了奶奶,并且收拾了不少的東西隔三差五的往省城跑,就是為了去照顧她的大孫子。
然而張姨的兒子卻并沒有那么的希望張姨幫助帶娃,每次張姨過去都只是待個三五天就回來了,根本不想別人當婆婆那樣,一待就是一兩年,為此張姨也解釋過:
“人家年輕人們現在的東西我就用不了,連喝口水我都不知道按哪個鍵,太難了,還是讓他們自己帶孩子吧,我自己也省心?!?/strong>
話雖這么說,可畢竟人老了,孤獨也好,喜歡抱孫子也好,總能看到張姨那落寞的模樣,也就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夠看到她的兒子,抱她的孫子。
眼瞅著今年的端午到了,張姨也是準備一些吃喝在家里頭留著給她兒子和孫子吃,還專門包了她兒子最喜歡吃的紅棗紅豆的粽子,都是自己手包的,就等著孩子們一家人回來。
然而左盼右盼的并沒有等到兒子一家人回來,直到端午節的頭一晚的時候兒子他才打過來了電話,電話里說他們不回去了,五一的時候回去過了,這次就不回去了。
張姨還是想要讓他們回來一趟,,便說:“五一你們回來就在家里頭待了一天,也沒什么好吃的東西給你們,現在端午了,給你們弄了不少吃的,你不回來我就弄多了?!?/strong>
可他的兒子卻執意說先存著,端午沒時間回去,正好過六一了,要帶著孩子去轉一轉,玩一玩,隨后轉了三千塊錢讓張姨自己買點吃的喝的,照顧好自己,隨后就沒說什么話了。
張姨本想說自己過去,給他們送點吃得,這樣也不耽誤他們陪孩子玩,可話還沒說完就被兒子掛掉了電話。
她四千想好覺得孩子們說的也有道理,既然他們回不來,那么自己過去。
隨后張姨便收拾了自己的東西,帶著自己包好的粽子往省城去了,心里頭滿是見到兒子和孫子的喜悅。
可當她在小區門口被保安攔下進不去小區的時候,她開始慌了,因為兒子的電話打不通,她一直都在打電話,可就是打不通,又給兒媳婦打電話也不通。
無奈好不容易打通了,還是人家保安的電話給打通的,終于聯系上了兒子,本想著兒子會趕緊來接她,可兒子卻讓張姨自己進來,他們在家。
張姨沒多想,便拎著東西到了門前,一切似乎都挺正常的,可當她敲門之后,兒子將門打開的那一刻,她愣住了,家里頭一群人,都是她兒媳婦那邊的人,有親家母兩口子,還是兒媳婦她的哥嫂一家人,家里頭除了孫子之外,還有她哥嫂的孩子,熱熱鬧鬧的在一塊包粽子,孩子們在客廳里看動畫片,玩游戲,好不熱鬧,好不溫馨,從來都不會做飯的兒子更是滿臉的面粉。
就在這一瞬間,張姨的心突然涼了半截,愣在原地不知道說什么,房間里的人都在邀請她趕緊進來,等會吃飯,可她卻感覺不到半點的熱情,而是像個陌生人,不知道說什么。
最后張姨進了門,跟著大家伙吃了一頓飯,午飯收拾了之后她連休息都顧不上,就準備去趕下午回縣里的大巴車了,車程兩個小時,對她來說不算遠,哪怕是在車里坐著也比在兒子家里待著要舒坦。
兒子也沒有挽留,便送她去了車站,那一刻的她心如死灰。
她很不愿意承認兒子對她是有怨言的,也很不愿意承認從小到大給兒子的關心不多,只是因為虧欠與愧疚在努力的撫養孩子,更加的忽略了那些年那些人在兒子耳邊說出來的那些話……
最終讓兒子對她有了隔閡,有了怨言,至于她也從來都沒有認真的跟兒子解釋過她與她丈夫之間的矛盾,以及當初她丈夫離開時候的前因后果,這才有了如今的距離。
一路上的張姨想了很多,卻不知道如何做起,也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解決兒子對她的怨言。
正如她當年所撫養兒子的時候那樣,只想要打工賺錢,給孩子生活費,讀書費,結婚錢,買房錢,卻一直都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現如今她的兒子似乎也變成了這樣,生活費,養老錢會盡力的承擔,卻很難去給到張姨陪伴與溫馨。
這大概就是因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