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意大利電影《還有明天》。
片名C'è ancora domani/ There's Still Tomorrow (2023),別名明天還有夢(港) / 我們還有明天(臺)。
丈夫伊萬諾手起掌落在妻子迪莉婭臉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像一句無需解釋的晨間問候。這是《還有明天》的開場,床單褶皺、光線昏沉,黑白畫面中的暴力被極力淡化,卻讓人脊背發涼。
迪莉婭的日常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啞劇。
清晨挨打起床,她沉默地縫補雨傘、注射針劑、擦洗地板,像一臺自動執行指令的機器。
導演寶拉·柯特萊西用極致的細節堆砌殘酷的真實。丈夫的皮帶、公公的辱罵、兒子的臟話織密成網,將她困在1946年羅馬的地下室。
真正的囚籠其實不在地下室墻壁之間。
迪莉婭發現笨拙的男學徒工資比自己高時,老板理直氣壯表示“因為他是男人。”這句話揭露了比拳腳更窒息的暴力,整個社會早已將女性釘死。
導演用一場荒誕舞蹈戲謔化家暴,伊萬諾的毆打被編排成探戈,迪莉婭的淤青在旋轉中消失。這不是美化暴力,而是將習以為常的惡行陌生化。當暴力成為日常的華爾茲,麻木比疼痛更駭人。
《還有明天》上映一個月后,成為意大利疫情后票房冠軍。
人們涌進影院,不僅為故事,更多是為看見自己。關注新聞的人會知道,2023年的意大利,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名女性死于伴侶之手,引發了強烈抗議。
影片鏡頭穿越回1946年,拍出的不僅是歷史,更是當下新聞頭條的血淚。導演從祖母的經歷汲取靈感,以二戰后意大利女性的生活為基礎,讓私人記憶升華為集體創傷。
迪莉婭的覺醒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發展,逐漸壯大,開花結果。
從美國黑人士兵威廉遞給迪莉婭一塊巧克力開始,迪莉婭開始了思考。巧克力被她丈夫怒斥為“施舍”,實際卻是平等尊嚴的傳遞。當威廉注意到她手臂的淤青,問出“需要幫助嗎”,迪莉婭第一次在他人眼中看見自己的樣子,不是某個人的妻子,而是一個值得被注視的獨立個體。
女兒瑪切拉的未婚夫抹花她的口紅,宣布“你只能為我化妝”。隔壁房間的縫紉機聲戛然而止,迪莉婭在鏡中望見二十年前的自己,她不能讓自己的不幸在女兒身上重演。縫紉針上下穿梭,仿佛兩代女性的命運重合,而口紅則成了點燃反抗的火種。
1946年意大利首次賦予女性投票權,寄給迪莉婭的選民信讓伊萬諾暴跳如雷。伊萬諾試圖阻止妻子投票,但卻擋不住歷史向前的車輪。伊萬諾想要動手時,所有女性都注視著他。這一刻,迪莉婭個人的覺醒升華成了群體的覺醒儀式。至此導演徹底表明了用意,改變不靠英雄降臨,而是始于無數人睜開麻木的眼睛。
《還有明天》比國內的幾部打拳電影好了一百倍,通過描繪一個平凡女性對家庭暴力和性別歧視的抗爭,傳達出對女權運動的支持,結合戰后意大利背景,使影片的抗爭更具社會變革的史詩感。
權利與責任是相統一的,平權斗爭并不是要求特權優待,而是爭取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參與權、身體自主權。
同時去臉譜化,不將男性塑造為單一施暴者,施暴者可能是“好丈夫”“好父親”,但他們的控制欲潛移默化滲透于日常生活。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這句被說爛的真理,在《還有明天》中有了更深的注解。容忍第一次耳光,就等于簽下終身囚禁的契約。
迪莉婭的覺醒之所以震撼,正因她選擇在“還有明天”的幻覺中清醒,只有撕碎虛假的希望,才能奪回真實的此刻。
導演拍的不是歷史,而是一面鏡子。鏡中映出每個曾被規訓“忍一忍”的女性,映出每句“為了孩子”背后的自我絞殺。真正的明天,從拒絕等待明天開始。
細膩描繪女性抗爭,
展現社會變革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