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沉沒”,這個曾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情節,如今卻因日本氣象廳發布的南海海溝板塊異常運動預警,再度成為輿論焦點。部分網民拋出極端假設:若日本沉沒,1.2億國民該何去何從?其中,“向中國尋求避難”的討論尤為激烈。但這場假設背后的現實困境,遠比科幻劇情復雜得多。
日本沉沒并非空穴來風。美國科學院曾撰文指出,日本正以每年十厘米的速度向馬里亞納海溝移動,而全球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海平面將上升數厘米,預計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上升一米。雙重危機下,日本沉沒的可能性雖非迫在眉睫,卻也絕非危言聳聽。
2024年石川縣能登半島地震后,日本民眾對政府救災效率的質疑聲浪高漲,他們對比東日本大地震后“5.9萬災民滯留臨時安置房超10年”的歷史,以及中國甘肅積石山地震72小時實現“帳篷全覆蓋”的高效救災,指責日本政府災害應對能力不足。這種不滿情緒,甚至催生了“向中國尋求避難”的極端言論。
面對假設中的日本沉沒,聯合國難民署曾提出三重安置方案:一是人工建造島嶼或“漂浮島嶼”;二是國際協作接收難民;三是與其他國家協議建成新國家。然而,這些方案在現實中均面臨重重挑戰。以國際協作接收難民為例,韓國總面積約10.329萬平方千米,人口約5162.8萬,資源相對匱乏,若接收1.2億日本災民,住房、就業、教育、醫療等資源將告急。
俄羅斯雖地廣人稀,但遠東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與日本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存在爭議,大規模接納日本災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于“漂浮島嶼”方案,其技術可行性與成本效益仍存巨大爭議。
在這場假設里頭,中國成了日本網友心中的“首選避難地”。但是,中國是否要無條件接收1.2億的日本受災者,這是個值得好好想想的問題。從歷史說,日本給中國造成大災難。甲午到抗戰,日本人的惡行給中國人留下深刻痛苦。
這些歷史記憶讓中國民眾接納日本難民時很小心。從現實上看,中國也面臨資源、環境、人口等很多壓力。中國14億人,資源少。北上廣深住房、交通難,就業也難。如果日本難民大量來,問題可能更糟。
日本網民援引國際法難民保護條款與人道主義原則,試圖論證中國的接收義務,甚至提出“中日友好”的旗號。然而,這種理想化的設想,卻忽視了現實中的諸多障礙。一方面,中國并非《難民地位公約》的直接義務方,且在難民問題上一直采取審慎策略。
另一方面,日本網民的“中國避難論”,更像是一種網絡非理性表達,缺乏現實可行性。中國網絡調查顯示,85%受訪者明確反對大規模接收日本災民。這源于中國歷史上因接納流民引發內亂的教訓,讓民眾對開放國門保持謹慎。
面對假設中的日本沉沒,中國雖無強制接收難民的現實義務,但作為負責任大國,仍會遵循國際法與人道主義原則,結合國情參與國際協作。中國曾多次為遭受自然災害和戰爭的國家提供援助,展現了大國擔當。然而,這種援助應是有計劃、有步驟的,而非無條件地接納全部1.2億人。真正的國際責任,應建立在相互尊重與平等合作的基礎上,而非單方面的道德綁架。
日本要沉沒了?這雖然是場科幻討論,但也看出全球氣候和災害對人的影響。面對挑戰,各國加強合作,一起解決。對于日本網民說中國是避難所,我們不能一概拒絕,也不能都相信。真正的方法要考慮到歷史跟現在,找到國際責任跟人道主義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