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527字 | 閱讀需7分鐘
秦始皇,結果反被秦始皇所殺。這個故事經(jīng)《史記?刺客列傳》流傳千古,婦孺皆知。
從古代到現(xiàn)在,很多人都曾猜想,假如荊軻成功刺殺秦始皇的話,秦滅六國的進程會不會止步呢?
電影《荊軻刺秦王》里有一段經(jīng)典對白。燕太子丹揚言不惜同歸于盡也要勸阻秦始皇發(fā)兵滅六國。秦始皇卻回答:“殺了我,(以武力消滅列國)這件事也會有人做的。”
▲ 荊軻刺秦王
這段臺詞雖然是虛構的,但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抓得很準。沒錯,就算沒了秦始皇,秦國照樣會繼續(xù)對六國發(fā)動戰(zhàn)爭。因為統(tǒng)一戰(zhàn)爭并不只是出自歷代秦王的野心,更是秦國“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核心利益。
軍功-文法吏復合體:商鞅變法的產物
“軍功-文法吏復合體”是秦國一股龐大的新興社會勢力,發(fā)端于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成長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的對外戰(zhàn)爭,在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期間達到巔峰。這股勢力的發(fā)展壯大與商鞅設計的軍功爵制和學吏制這兩條上升軌道息息相關。
商鞅的改革以推翻貴族政治、振興農戰(zhàn)為目標。他打擊坐而論道的空談之士,剝奪貴族世襲官職爵位的特權,使用復雜的政策組合驅使所有人都從事農戰(zhàn)。無論你出身于哪個階層,來自哪個國度,是華夏人還是戎狄人,都可以憑借軍功來獲取爵位。
▲商鞅(非寫實畫作)
與此同時,商鞅還在秦國各縣推行學吏制度,以滿足古典法制國家日益增長的人才缺口。平民子弟進官府學室讀書識字,學律令算術以及政務技能(合稱“典獄文學”),這些學吏經(jīng)過選拔考核后成為體制內的縣鄉(xiāng)小吏,可以憑借勞績考核逐步升遷為高爵重臣。
這兩條發(fā)展道路看似殊途,實則同歸。由于秦國推行普遍征兵制,無論貴賤吏民皆服兵役。文法吏與無爵平民同樣要服至少兩年兵役,他們從軍時充當秦軍軍吏。
比如,秦國名將王翦在攻打趙國時,曾經(jīng)把攻城部隊縮編為原先的五分之一,讓斗食小吏與無爵士兵回國,以精銳的“軍官教導團”破敵拔城。
有爵的文盲士兵理論上可以被選拔為基層小吏,但不經(jīng)過學室進修的話,根本無法勝任繁忙而復雜的政務。而有文法吏背景的軍人顯然有著更多的晉升機會,久而久之,秦國軍功階層與文法吏階層高度重合,幾乎就是同一群人,稱之為“軍功-文法吏復合體”恰如其分。
商鞅變法后,秦國將相主要出自宗室貴戚、外邦客卿、基層士民三個群體。
外邦客卿與基層士民屬于布衣士人階層,沒有宗室貴戚的優(yōu)越條件,只能憑借功勞才具說話。他們或從軍或為吏,因功授爵,積勞升遷,從各地基層軍政單位不斷上進,前赴后繼地在朝中占據(jù)一席之地。
經(jīng)過百余年的演變,秦國從秦昭王后期開始出現(xiàn)布衣將相的格局,宗室貴戚的政治影響力大不如前,以布衣將相為代表、以基層吏民為后盾的軍功-文法吏復合體充斥朝野。
縱觀秦始皇的主要重臣,要么是憑借軍功或事功起家的布衣士子,比如王綰、王翦、李斯等,要么是軍功勛貴的傳人,比如出了三代名將的蒙恬家族。他們都是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高層代表,而秦國各郡縣的吏員、官兵以及有爵民戶,共同構成了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中下層。
▲ 王翦(非寫實畫作)
大秦的高層國家機器與各級官僚組織,都掌握在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手中。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符合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根本利益,沒有人能阻止這個由朝中重臣與基層軍民共同構成的龐大勢力對功業(yè)富貴的追求。
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軌道,早已被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確定
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樹立一統(tǒng)天下之志。但我們仔細閱讀史料就會注意到,秦始皇只是統(tǒng)一戰(zhàn)爭決戰(zhàn)階段的掌舵人,而不是統(tǒng)一戰(zhàn)爭方針的奠基人。
早在秦莊襄王時期,秦國已由兼并戰(zhàn)爭向統(tǒng)一戰(zhàn)爭過渡,這個戰(zhàn)略轉型的實際主導者正是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代言人——呂不韋和蒙驁、王龁等重臣組成的最高決策班子。
▲蒙驁
秦孝文王即位第一天頒布的一系列新政策——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這些修正了嚴厲的商君之法的新政,出自相邦呂不韋之手。
盡管秦孝文王在位三日就驟逝,但他兒子秦莊襄王繼續(xù)支持呂不韋推行改革。秦國的內政由文信侯呂不韋主抓,外戰(zhàn)由蒙驁、王龁等老將主持。秦莊襄王僅僅在位三年就去世,年僅十三歲的秦始皇即位,國事依然委托這些老臣來辦。
從秦孝文王去世至秦始皇親政之前的整整十二年里,秦國軍政大計實際掌握在將相團隊手里。
呂不韋通過改革全面提升了秦國的綜合實力,吞并了東周國,而蒙驁、王龁等將軍屢次討伐三晉,讓秦國增添了太原郡、上黨郡、東郡等地盤。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物質基礎已經(jīng)齊備,而《呂氏春秋》這部百科全書的出現(xiàn)標志著秦國高層已經(jīng)開始思考未來即將出現(xiàn)的天下大一統(tǒng)格局。
▲呂不韋
假如沒有呂不韋、蒙驁、王龁等人勵精圖治,秦國恐怕還會在邯鄲之戰(zhàn)慘敗后的低谷期徘徊很久,秦始皇的歷史任務恐怕還是恢復元氣。在這些重臣的熏陶下,秦始皇的思維方式已經(jīng)跳出了秦昭王時代的兼并戰(zhàn)爭,把滅六國列為新的指導方針。
呂不韋死后,秦國的軍功-文法吏復合體并沒消失,僅僅是內部換血罷了。秦始皇所仰仗的王綰、李斯、王翦、蒙恬、馮劫、馮去疾等新生代重臣依然是由遵循著商鞅設計的上升軌道進入高層的。無論秦國政局怎么變,上下階層流動性多大,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整體結構都十分穩(wěn)固,幾乎延伸到秦國朝野的每一個角落。
軍功-文法吏復合體有著明確的利益訴求,對內要求國家任人唯賢、賞罰分明、法制完備,對外要求多打勝仗,多多授予有功士民田宅官爵。這實際上也是各國布衣士人階層共同的奮斗目標。
▲李斯
但貴族政治殘余濃厚的山東六國難以充分滿足這點,導致大量平民人才流失到秦國。于是乎,秦國軍功-文法吏復合體在百余年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整合秦人、六國人、中小諸侯國人、戎狄、諸夷等形形色色的群體,成為華夏最有戰(zhàn)斗力和戰(zhàn)略眼光的力量。
毫不夸張地說,以卿相將軍為核心、以四方吏民為源泉的軍功-文法吏復合體,代表了秦國最廣泛的社會利益,也成為推動天下一統(tǒng)的主要推手。
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像商湯王和周武王那樣平定四海,建立一個更合理的社會制度,然后再安心地享受偃武興文的太平盛世。《商君書?賞刑》篇和《韓非子?大體》篇都表達過這種理想,這兩部法家學派著作恰恰與秦政淵源最深。
▲周武王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致力于實現(xiàn)這個共同理想,所以才能得到由多國頂尖人才組成的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竭誠效忠。
如果秦始皇被刺殺,秦國高層會怎么做?
在荊軻出使咸陽之前,秦將王翦和副將辛勝率領數(shù)十萬滅趙大軍屯駐中山,與燕代聯(lián)軍對峙。
燕太子丹天真地以為滅六國只是秦始皇的個人野心,沒有民意基礎,秦王一死就能結束戰(zhàn)爭。所以,他才派荊軻去冒險行刺。這個判斷的錯誤在于,低估了秦國軍功-文法吏復合體的穩(wěn)定性。
▲ 秦始皇
就算沒有強勢君主,軍功-文法吏復合體,這個由秦人與入秦山東士子組成的社會中堅力量也會推動統(tǒng)一的進程。區(qū)別只在于效率與步驟。秦始皇的出現(xiàn)好比是安裝了一個加速器,能讓這臺戰(zhàn)爭機器以更高的效率來完成各階層的共同目標。
就算荊軻刺秦成功,就算王翦大軍暫時撤退回國,也只能讓山東剩余的國家多茍延殘喘幾年,卻難以改變歷史走向的大趨勢。
秦國歷史上并不缺乏國君驟逝的突發(fā)事件,以及相關的應對經(jīng)驗。
▲ 秦弩兵
比如,秦武王意外身亡,年少的武王之弟秦昭王被推上歷史舞臺,宣太后與穰侯魏冉等人聯(lián)合執(zhí)政,又與將軍司馬錯、白起共同輔國。秦始皇前期恰好也是由元老重臣決策的階段。軍功-文法吏復合體有足夠的成例可以照搬。
假如嬴政驟逝,群臣會參考呂不韋、蒙驁、王龁等人輔佐新君的經(jīng)驗,要么讓少年長公子扶蘇提前即位為王,要么從宗室里挑一個素質不太差的人坐在王位上。
新君不親政,委國事于以丞相王綰、將軍王翦、廷尉李斯為核心的領導班子。軍功-文法吏復合體選好了新的代言人后,以為先王報仇的名義伐滅燕國,踏平燕都薊城。
也許這一代秦國君臣無法一口氣滅六國、驅匈奴、平百越,但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基本國策,理論上應該會繼續(xù)傳承到四海歸一的那一天。
▲ 大秦帝國
軍功-文法吏復合體在亂世極具擴張性,統(tǒng)一戰(zhàn)爭結束后反而變得非常追求安定。軍功換回來的田宅官爵固然好,但打仗畢竟是會死人的,也會造成無數(shù)家破人亡的悲劇。
把所有的仗都打完了,世世代代過上安定而富裕的生活,吃完戰(zhàn)爭紅利再吃和平紅利,是秦朝廣大吏民官兵的愿望。
然而,秦朝繁重的徭戍轉作讓他們吃不到和平紅利,又沒有同仇敵愾的征伐行動讓他們吃戰(zhàn)爭紅利。再加上秦始皇去世,趙高政變摧毀了功臣與宗室,秦國的軍功-文法吏復合體變得四分五裂。
一部分拉起了反秦的旗幟(發(fā)起首義的陳勝吳廣原為秦軍屯長),一部分在秦末動亂中被反秦軍消滅,一部分融入劉邦集團成為漢軍的骨干。
▲ 陳勝吳廣起義
最大的一部是秦朝南平百越的功勛部隊,但南方兵團對秦二世感到絕望,變得極度厭戰(zhàn),只是閉關自保遠離紛爭,轉化為地方政權南越國。
耐人尋味的是,西漢開國君臣主要脫胎于故秦軍功-文法吏復合體,漢承秦制也讓軍功-文法吏復合體以新的形式延續(xù)下來,為文法吏集團與儒生集團在兩漢的爭斗埋下伏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