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足之動作,或高或遠,平行而飛,或二三尺,數十尺不等。
縱跳步最難練習,非功夫純熟,身輕如猿,像似飛鳥,不能得其要素。學者得其真意,須以猿象中,恒心而研究焉。
比武時的步法,相當于文章的文法,金圣嘆批《才子書》主要是批文法,他認為同代人水平太低,已經不會讀書了,不識古人寫文的轉折,就不知道古人有多高明。
比武對敵,是一篇文章。可能一個照面就贏敵了,但越短的文章越費盡心機。
上古無大字無長文,在竹簡的時代,沒有大的字,沒有長的文章,小中見大,更需功夫。竹簡時代的小字寫法,轉折尤多,王羲之寫字被稱為“使轉”。
書法的字形是固定的,變化的余地不大,書法上見高雅庸俗,在下筆轉折上。寫文章靠自創新詞出奇,往往人不能識,便陷入了狂怪。
轉折方是文章正道,如蘇東坡的《留侯論》,金圣嘆對之評價——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書”一句起,掀翻盡變,如廣陵秋濤之排空而起也。
一句轉折,而成千古名文。
唐維祿基本是文盲,穿著是老農民,但唐師上得了場面,國術館有矛盾了,薛顛自己是館長,不好處理,要請唐師來。
這個老農民就展示出古代丞相般的威嚴高貴,三言兩語把情理說通了,人人都要服他。
唐傳形意的步法天下一絕,唐維綠的高貴之氣從哪來的?從他的步法來的,蘇東坡寫的、金圣嘆批的和唐師腳下走的是一個東西。
武術一無人欣賞,二有人看也不懂得欣賞。武術最美處,在步法。武術里,說一個人厲害,不說“兇悍”,而說“贏得漂亮”。
薛顛以步幅逐漸增大的次序介紹種種步法,從一寸問的寸步,講到幾十尺的縱跳步。這是方便介紹,而在實際練習,不是從寸步練的。
最小的寸步反而最吃功夫,實難掌握。寸步難練,寸步成就的人,比武時妙味無窮。
薛顛說最難練的是縱跳步,用的形容詞是“平行而飛”,最遠可達“數十尺”。
數十尺——二十尺算是“數十尺”概念的底線,約六七米,九十尺是“數十尺”的極限,約三十米,按語言的常情而論,數十尺該是三四十尺吧?為十米左右。
縱跳步是追擊法。形意拳的龍形、燕形都是縱跳追擊之法,一個直向追擊,一個橫向追擊,步法不成就,這兩個形也難有作為。
形意拳是野戰之拳,清末山西商人雇傭的保鏢清一色是形意門人,縱跳步在野戰時,作用極大。
形意門的輕功,是縱跳步成就了。李老愛講尚云祥和唐維祿一塊去看戲的典故,唐維祿天生腿長,早早以腿功聞名,輕松邁步,把尚云祥落下了。
尚云祥矮個子大肚子,走路沒優勢,但唐維祿聽得身旁“噔”的一聲,尚云祥就躍上來了。
那是尚云祥的縱跳步功夫。
縱跳步跟現代體育的三步跳遠一般,縱跳前有幾個助跳的短步,為寸步、踐步,所以寸步、踐步的功夫不成就,縱跳步也不會成就。
縱跳步猶如虎豹撲食,虎豹縱跳時,胯筋抻開至極限,大腿骨和骨盆幾乎脫臼,像是拉開了彈弓。
骨盆是彈弓的架子,骨盆撐住了,胯筋的拉力才能發揮。
咬住骨盆的是腰筋和臀筋,腰筋、臀筋與胯筋形成互爭之力,三者的互爭之力比兩者互爭要大,因為“三生萬物”,一旦形成了三者的關系,產生的東西就極大豐富了。
形意拳的任何一個拳式都要練這三筋,最吃功夫的是龍形。龍形是 練筋的,龍形搜骨,以筋來搜骨。
尚云祥不用縱跳步,原地可竄出去三丈。李老在世時,整理者為怕太過神奇,不能取信于世俗,發表文章時寫成“一丈多,近兩丈”,但李老一直說是三丈。
那是尚云祥年輕時在河北廟州當眾顯示出來的,震驚世俗。
當時程庭華、車毅齋等老前輩還在世,他們不覺得奇怪,覺得是應該的,還評判尚云祥“化了腦子(練武入了神)”。
李老不愿少說了數字,滅了師父的業績。李老已過世多年,就不管世俗了,還是以李老的說法為準。門內的說法,與世俗的見識,總是不同。
縱跳步是跳遠運動員練不出來的,是武術獨到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