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想過,一段虛擬體驗會讓我哭得像個孩子?!盉BC記者Becca Warner在體驗完名為“栗子”的穿山甲的VR紀錄片后,在專欄中寫下了這句話。
這是南非公司Habitat XR公司制作的一段影像,在這段沉浸式敘事中,用戶體驗到一只瀕危穿山甲的生存故事——從蜷縮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巢穴,到因氣候變化導致的螞蟻數量銳減而饑餓掙扎,再到面對盜獵者的致命威脅。當Becca Warner通過VR頭顯“親身”感受犀牛角掠過自己的瞬間,她下意識地看向自己的膝蓋——那正是犀牛角會掠過的地方。
蜷縮的穿山甲 圖源|視覺中國
當VR穿山甲的命運擊中人心,科技不止于“酷”
這種“共顫”的背后,是VR尤其擅長激發的一種復雜而震撼的情感:敬畏。心理學家將其描述為“面對超越自身目前對世界認知的浩瀚無垠時所產生的一種情感”。它讓我們既感到驚奇,又心生迷茫。
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學的心理學家Alice Chirico,曾研究VR在激發敬畏感方面的能力,以及這種體驗如何影響人與自然的關系。她發現,當VR體驗營造出一種宏大壯闊的感覺(比如巍峨的群山、參天的古木)時,便能喚起我們的敬畏之情。在另一項研究中,她發現,這種令人心生敬畏的VR體驗使人們更愿意采取保護環境的社會行動。
用VR全景看八達嶺長城 圖源網絡
“敬畏感不僅能支撐起人們對環境的積極態度,還可以加深人對環境的依戀感——一種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感覺,讓我們感受到自身被納入一個遠比個體更為宏大的事物之中?!盇lice說。
她指出,虛擬現實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是其他媒體形式無法企及的,因為它能讓我們沉浸于故事中,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錯覺。Alice解釋道,虛擬現實“操控了臨場感”,從而營造出一種“此時此地我真的身在其中”的錯覺,仿佛眼前的一切就是現實本身。
相較于文章或視頻等其他媒介,虛擬現實的沉浸式優勢能夠對真實世界產生影響。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通過虛擬現實了解到環保的必要性后,則更愿意節約能源。他們認為,這種差異源自所謂的“臨場機制”——一種真正置身于另一個世界的錯覺。
而穿山甲項目正是精準擊中了這一機制——通過4K分辨率還原沙漠地貌的顆粒感、3D音效模擬昆蟲窸窣聲,甚至未來可能會利用觸覺反饋手套讓用戶“感受”到鱗片的摩擦。
2023年Meta推出的觸覺手套 圖源網絡
最殘酷的真實,往往需要最極致的虛擬來傳遞。當氣候變化報道日益淪為數據堆砌時,VR正在打破公眾的情感麻木。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該項目上線后,一家環保組織將Habitat XR公司的一段虛擬現實體驗帶到一場籌款晚宴時,那些手握香檳杯盞的人群被邀請進一個昏暗的房間坐下來,為其戴上VR頭顯。僅僅5分鐘后,他們就淚流滿面。“我從未見過哪部影片能做到同時讓50個人為之動容?!盚abitat XR的創始人Ulrico Grech-Cumbo說。
從難民營到病房,VR如何重構公益“共情鏈”
過去,VR常常被貼上“游戲”“娛樂”“元宇宙”的標簽——在2022年前后Meta等巨頭的推動下,曾一度成為消費科技的熱門話題。但真正令人動容的VR體驗往往出現在那些“非主流場景”中:比如醫療、教育、心理療愈,乃至公益傳播。
穿山甲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在全球公益領域,VR技術在悄然改變傳統。
聯合國推出了一部名為《錫德拉灣上空的云(Clouds Over Sidra)》的VR短片,讓觀眾從一個12歲敘利亞難民少女的第一視角出發,帶領觀眾“親身體驗”位于約旦境內的敘利亞難民營,其中囊括進了視距內所有觸目驚心的細節,這對傳統媒介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錫德拉灣上空的云》電影海報 圖源網絡
知名電影人Gabo Arora作為聯合國高級顧問參與制作影片,他說:“這部短片的主人公錫德拉在扎塔里敘利亞難民營已經生活了一年半的時間。她帶我們參觀了營地,并且講述了難民營里變化無常的不安定生活,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飽經戰亂蹂躪的敘利亞及其鄰國令人震驚的危機狀況。很多人在摘下虛擬現實頭盔眼鏡的時候都流下了眼淚,影片引發了強烈的反響?!?/p>
潘基文秘書長攜帶影片參加了在科威特舉行的敘利亞人道援助國際認捐會議,讓每一位與會領導人都“體驗”了敘利亞難民困苦不堪的日常生活,并幫助籌集到超過38億美元善款,幾乎是之前預期的兩倍,用于援助敘利亞和周邊地區的難民、流離失所者以及受沖突影響者。
這是成為早期VR+公益的經典案例。
法國VR公司Wild Immersion推出的《野性沉浸》系列也嘗試用360度全景+VR影院的方式重現非洲草原生態,觀眾在虛擬空間里與大象、獅子、長頸鹿同行——不是“看”,而是“在場”。
美國VR內容工作室Marshmallow Laser Feast甚至將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引入創作,用沉浸式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樹木和昆蟲的感知系統,幫助人類理解非人類生命的知覺世界。
VR樹木 圖源|MLF官網
不止于環保,VR和AR也正在進入更廣泛的社會議題場景。
在心理療愈領域,瑞典的心理健康平臺Mimerse與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合作,開發了針對社交恐懼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沉浸式治療工具?;颊咄ㄟ^VR系統逐步進入模擬的壓力場景,從而完成暴露療法。
這些例子說明,VR正在從娛樂科技轉型為一種“社會感知技術”——它成為連接人的身體經驗、感知系統與社會議題之間的橋梁。
ESG中國局:AR如何讓企業“向實而生”
當國際VR公益如火如荼時,在國內,我們也正在見證一場“增強現實+社會責任”的融合實踐浪潮,尤其是在ESG(環境、社會、治理)成為企業關鍵詞之后。
螞蟻森林發起了AR公益,螞蟻集團聯動核心ISV-螞蟻特工,從創意、AR技術應用、低碳互動場景等深度定制,AR交互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生動有趣的沉浸式體驗,也有效引導了全民綠色環保的正確意識。
騰訊、QQ和長隆集團聯手打造了一個AR動物園——當游客們到達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不同區域,打開手機QQ掃一掃就可以觀看不同瀕危動物在真實自然環境下的生存狀況。
AR示意圖 圖源網絡
AR不僅是視覺技術,更是一種敘事方法,一種引導行為轉變的“增強型鏡子”。當社會議題越來越復雜,抽象的ESG數據和概念越來越難被感知,AR技術讓這些隱性的責任變得可看見、可感知、可交互。
回望那只讓BBC記者落淚的VR穿山甲,其價值遠不止于技術炫技。這不是關于穿山甲的故事,而是關于人類如何重新學會共情。
真正的科技向善,不在于讓人驚嘆機器之能,而在于喚醒人性之本。畢竟,技術是冷的,但體驗是熱的。
參考資料:
BBC:A virtual reality pangolin made me cry and care more about the planet: is this the real power of VR headsets?
聯合國:虛擬現實技術為聯合國人道主義行動提供新思路。
撰文 | 黃葳
編輯 | 國佳佳
排版 | 張嘉嘉
題圖來源 | MLF官網
「以往內容」
新聞:||||||||||||||||||
深度:|||||||||||||||||
專訪:|||||| ||||||||||
大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