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親密關系的課程里,我們收集了學員問題,并邀請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進行解答。我們把有些代表性的問答做了授權,或提煉歸納匿名處理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
Q:經歷過一段十二年的婚姻,強烈感受到不被愛,婚姻是男方父母催婚。女方很愛男方所以結婚,但婚后的生活不是愛意流動,而是時常感覺被冷落。離婚后,再戀愛就很難進入深層關系,戀愛對象都選擇非常愛自己的,不停的尋找被愛的感覺,一旦出現矛盾的時候,就是回避,扣分,離開,談戀愛都不超過兩年。
A:在你的描述中,你在親密關系中得到的重復經驗,是沒辦法驗證愛的悲劇。"愛意流動"可能在你潛意識中將"被愛"等同于"被完美照顧"——這是人之初母嬰關系中的影子,而非真實完整的人。
這里首先要去探索,什么是愛。不同的人對愛有不同的定義,你會怎么定義自己需要的愛的樣子?也許我們需要理解:你在關系中的逃離,是否在向某個童年時期未能保護你的內在客體示威——"這次是我先離開不愛我的人的!"
費爾貝恩有個理論:“被拒絕者認同”,通過成為關系中“先離開的人”,逆轉童年/婚姻中被拋棄的創傷性體驗。克萊因理論的“偏執-分裂心位”,無法容忍矛盾情感(好與壞共存),導致關系碎裂于理想化-貶低的循環。
Q:老公是非常喜歡挑剔,我總要通過做好來顯得自己有價值以減少被挑剔。這種配對,是否屬于老公是控制他人,我是控制自己完成他人的愿望。這種配對關系涉及到什么精神分析概念呢呢?
A:你提到的這個互動過程,從精神分析角度看,涉及的核心概念有:
1. 投射性認同:丈夫將自身無法整合的"壞客體"(如嚴苛的超我、對不完美的恐懼)投射給妻子,通過挑剔行為誘使妻子認同"不夠好"的定位。妻子內攝了這種投射,形成"我必須完美才能被接納"的認同。
2. 假性自體與過渡性現象:妻子發展出了溫尼科特所說的"假性自體"系統,通過滿足丈夫的需求,壓抑真實感受來維系關系的安全。這種"順從式生存策略"的實質是過渡性現象的病理化發展,將關系空間異化為單向滿足的場域。
如果想要打破這樣的互動方式,可以嘗試提高自我覺察能力,理解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反應,探索自己的自我價值。在外在需要對丈夫的回應嘗試多溝通,理解丈夫的內在需求到底是什么。如果想要對自己的親密關系做工作,最好還是找一個咨詢師先從理解自己開始。好的關系是我能理解我自己,同時我也能看見你。
Q: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因對原生家庭的反感而形成反向行為模式,成年后這些模式會導致關系受損。那么修復關系是否意味著要放棄"對立而行"的慣性,轉向更真實、平衡的自我表達?
A:你正在經歷一場隱秘的"影子忠誠",越是用力逃離父母,越證明他們的存在早已烙進你的骨骼。那些反向行動(與父母完全相反的選擇),恰是最深刻的認同儀式:你在用否定父母的方式,完成潛意識對父母的獻祭。
用討好來避免沖突,用壓抑來避免會發生的無休止的爭吵。你越壓抑,越討好,越是蓄積力量為爆發做準備,或許正是你無意識在重演童年故事。
真正的修復不在于正做或反做,而在于看見:所有關系中讓人疼痛的裂縫,都是蜷縮在破敗房屋里的年幼的孩子,用弱小的聲音在成人世界發出的求救信號——你需要成為自己的"新父母",而不是繼續做父母的"反叛者"。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