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南京軍區要選司令,三野出了四位猛將,卻一個沒選,毛主席把這個關鍵位置,給了一個“不識幾個字”的老將軍。
誰是這個人?又憑什么壓過四位名將?得從那一年說起。
軍區改革背景與三野將領的呼聲
1955年,是新中國軍事體制轉折的一年,中央軍委決議,將全國六大軍區調整為十二個,南京軍區,是核心之一。
管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六省一市,正對臺灣,靠近東海,背靠長江,是整個華東戰略重心,司令員不好選,選得不合適,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原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已經調任國務院副總理,副司令員粟裕,進京擔任總參謀長,這等于老華東班子基本抽空,南京軍區必須獨立設崗,不能由原班底兼任。
一時間,軍中關注焦點都集中到這個司令員的選拔上。
所有人都在看三野。
第三野戰軍,是華東戰區的核心力量,抗戰時打得狠,解放戰爭打得快,“猛”是統一評價,解放軍內部公認:一野穩,二野巧,三野狠,四野快。
三野手里有四員上將,呼聲最高:陳士榘、葉飛、宋時輪、王建安。
他們的履歷擺在那里——
陳士榘,華野參謀長出身,1948年濟南戰役,他與粟裕一起規劃攻堅,陳毅在前線,陳士榘在指揮部,是全線調度中樞。
陳士榘
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工程兵司令員,主抓全國防御體系建設,長江以南沿海一線的機場、公路、工事大多出自他手。
葉飛,福建十兵團司令,抗戰時期,他是新四軍四師師長,解放戰爭后期他帶兵攻下廈門、漳州、福州,進入福建。
他熟悉東南戰場,與當地黨政軍系統配合多年,一旦調他走,福建前線沒人鎮得住。
宋時輪,抗美援朝名將,長津湖戰役指揮官,志愿軍第九兵團兵力,他調度最全,那一仗,氣溫零下三十度,志愿軍凍死一萬余人,宋時輪帶著高燒指揮,戰后被送回國治療。
王建安
王建安,四野出身,打長沙、南昌、武漢,是沖鋒第一線的猛將,1949年他負重傷,一直斷斷續續休養。
四人中,誰都能打,誰也不差。但毛主席沒選他們。
在軍內,這讓不少人愣住了。
四大猛將落選的深層原因
不是他們不夠強,是位置不對、時機不對、判斷標準不一樣。
首先,是職務沖突。
陳士榘正負責全國工程兵部隊,當時正值大規模基礎建設起步階段,機場、海防、要塞、防空洞,一個個都要人盯著干。
毛主席說過:“工程兵是國防的骨頭。”陳士榘調不得。
葉飛也不能動,福建是對臺第一線,剛打下三年,基層武裝不穩,海上封鎖也剛開始布設。葉飛在福建多年,從地下黨到武裝隊伍他一手熟,換人風險太高。
其次,是健康問題。
宋時輪在抗美援朝后身體嚴重透支,送回上海療養院養病,長津湖戰役的損失太大,國內外議論不少,雖然功勞擺在那,但這個時候提他,風聲不對,節奏也不對。
王建安身體更差,常年住在療養院,雖然后來當過副總參謀長,但1955年時,他身體狀態不足以支撐南京軍區那種高負荷工作。
軍區不是戰區,不能再以戰功大小來定人選,要服從戰略統一調配,不能讓舊野戰軍繼續主導新軍區。選司令,不只是選能打的,是選能聽話的、服從全局的。
所以,看起來風光的“四猛將”,其實都不在毛主席視線里。
南京軍區,是他親自定的格局,可用之人,另有其人。
許世友的逆襲:從“大老粗”到鐵血司令
不是三野的人,卻接了三野的位子,這個人,叫許世友。
當時很多人沒想到,他不是南京人,不是三野出身,不是總參系。
毛主席點了他的名字,連主持人事的羅瑞卿也有些遲疑。
“真用他?”毛主席點了點頭,說了三個字:“夠干凈。”
許世友這個人,打仗是真的兇。
1948年濟南戰役,他是前線總指揮,攻下濟南用了8天,這是解放戰爭里少有的大城市速攻,守軍將近10萬人,許世友安排5個縱隊,從南北同時夾擊,硬生生打穿城防。
這場戰役,毛主席后來講:“許世友是個猛人。”
他不是猛在頭腦,而是執行,不管是誰的命令,只要傳達清楚,他就按死命令去干。
1937年,張國燾南下,打壓紅四方面軍干部,許世友因為頂撞上級被關押,毛主席親自出面保人。
他說:“這人有點糙,可忠心。”還給他改了名字,“本名許仕友,改叫許世友。”從那以后,許世友認了毛主席一輩子。
解放前后,他帶兵打過膠東、蘇北、淮海,抗美援朝時,他所在的第十二軍戰斗最前沿,部隊調防,他不走,堅持留在朝鮮前線。理由很簡單:“兵不下火線,我也不下。”
他不是不怕死,是不肯丟人。
這些細節,在毛主席那里都是分,不是功勞,是信任。
到了1955年,南京軍區要找一個“能扛住三野”的人,選誰?四大猛將都在原位,三野系統太密,必須找一個“外系”的人去鎮住陣腳。
許世友,正好。
他沒有派系根基,到南京,不會有人說“他是誰的人”,他打仗狠,服從組織,能壓得住場。
毛主席說:“許世友是塊石頭,丟在南京,不起風浪。”
而且許世友這人,對毛主席極度服從。
一次會議,有人提南京軍區是否可合并部分后勤,許世友說:“主席讓我守南京,我就不走。”羅瑞卿在場,說:“主席還沒決定。”
許世友當場拍桌子:“主席一年前就說了,要我守南京,我聽主席的,不聽別人。”
場面一度僵住,可這個場面,毛主席聽了,卻是滿意的。
他要的就是這種不拐彎的人。
許世友的18年任期與歷史回響
許世友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從1955年一直到1973年,整整18年,是各大軍區司令中任期最長的之一。
他在南京的風格,只有兩個字:鐵腕。
當時的南京軍區,不只面對臺灣海峽,還有蘇浙皖贛的邊境問題,地下殘余勢力和地方武裝零星存在。
許世友出手快,不講客氣。
有次某地通報地下組織活動異常,地方不敢動手,許世友直接調特種兵小隊,一夜之間包圍數村,抓人、封山、審訊一氣呵成。任務完成,沒動用地方政府一兵一卒。
“我帶兵打仗幾十年,從來不等人批。”這是他原話。
他也講紀律,特別講一個“軍隊不能搞關系”。
一次軍區干部家屬找他走后門調崗,被他當眾罵走,他說:“老子從小挨打,沒給人磕過頭,軍人要靠本事。”
有下屬說他“太不近人情”,他回答:“在南京,我不想講情。”
這種作風,恰恰是毛主席要的,特別是進入1960年代,毛主席多次強調軍隊穩定,許世友在南京,就是定盤星。
1973年,中央決定八大軍區司令對調,調令一出,許世友沉默很久。他不愿離開南京,可還是服從安排,調任廣州軍區。
這次對調,是毛主席親自做工作,毛主席說:“你去了南方,也一樣聽我的話。”
許世友回答:“只要是主席的話,聽。”
這是許世友的風格,也是毛主席用人的邏輯。
毛主席選將,不只看戰功,也不只是聽話,要能獨擋一面,又不脫控制,要有根,但不能長得太深。
許世友,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學問,有戰功;沒派系,有執行力;性格沖,動作快,不會繞。
他不算聰明,可毛主席信。
三野四大猛將,全都高光,卻都不能入南京,許世友沒有背景,卻一待18年。
這是毛主席布的一步棋,也是那代將軍的落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