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鍋包肉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綠豆湯
一場口水戰,引發百億市值震蕩。
事件起因是5月17日,玻尿酸龍頭#華熙生物(688363)發布《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炮轟部分券商為了營造比#透明質酸(即#玻尿酸)產業更大的預期,圍繞某重組膠原企業的研報中,拉踩玻尿酸,從而營造出了一種玻尿酸過時論的謊言。
其中,所謂的某#重組膠原 企業,自然就是重組膠原蛋白龍頭#巨子生物(HK2367)。
如果說這個時候,華熙生物的矛頭,指向的還是券商。那么緊接著5月24日,博主“大嘴博士”發布視頻,質疑巨子生物明星產品涉嫌造假、夸大宣傳等,則直接把巨子生物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尤其是那靈魂一問:到底在產品里加沒加重組膠原?
來源:大嘴博士視頻
更戲劇的是,華熙生物公開聲援大嘴博士。以一句“汝求戰、便得戰”,徹底點燃了與巨子生物的激烈交鋒。
巨子生物這邊當然也是不甘落后,雙方隔空喊話,那叫個有來有往。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撰稿(截至2025年6月5日),大嘴博士原始視頻已被刪除。
至此,巨子生物看似勝了一個回合,然而在二級市場上,短短數日,漩渦中的巨子生物,市值已經跌去了200多億港元。
華熙生物和巨子生物,一個是往日神話,一個是行業新貴。這場看似是成分技術的爭論,實則暗涌著更深層次的矛盾。但行業發展靠的從來都不是你來我往的口水戰。華熙生物的玻尿酸神話破滅了,不過誰又能保證明日的巨子,不會成為今日的華熙?
一、華熙生物神話破滅,成前車之鑒
翻開財報,華熙生物的怒意倒也有情可原。這兩年的華熙生物,確實過的不甚如意。
想當年,玻尿酸在醫美市場也是風光無兩。華熙生物作為玻尿酸原料供應商,也是吃盡了行業紅利。同時,華熙生物向下游延伸至功能護膚品、醫療終端產品兩大品類,其中,#功能護膚品備受歡迎,旗下#潤百顏、#夸迪 這等品牌,一度成了玻尿酸次拋精華液的代名詞。
有數據為證。2021年,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實現收入33.19億,同比暴漲146.57%。2022年繼續增長38.80%至46億,占總營收70%以上。
來源:iFinD-華熙生物
然而從2023年開始,高增長戛然而止。到2024年,其功能性護膚品收入僅剩25.69億,同比2022年,近乎減半。
如果要給華熙生物的疲軟找一個原因,那么巨子生物的崛起,似乎就是最好的理由。
如前所說,這兩年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消費市場,都充斥著“玻尿酸過時論”。2022年上市的巨子生物,帶著重組膠原蛋白,強勢襲來。
- 2022年,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收入46.07億,巨子生物營收23.64億;
- 2024年,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收入25.69億,巨子生物營收55.39億 。
看著這兩組數據,任誰不說一句風水輪流轉。
但是,若就此簡單認為華熙生物的功能性護膚品業務走衰,就是因為重組膠原蛋白,也未免太片面了。
事實上,近兩年,華熙生物雖然功能性護膚品收入下降,但原料產品、醫療終端產品(包括醫美、醫藥兩類)收入規模卻都在增加。其中,據年報介紹,#護理品原料(主要為化妝品級原料)也保持增長勢頭。
來源:華熙生物2024年年報
這就意味著,玻尿酸整個市場并沒有被重組膠原蛋白完全取代,相反,甚至可能總規模還在增加。但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收入卻銳減,說明其面對的同賽道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說白了這就不是誰的獨家專利。華熙生物率先嘗到了甜頭,那么必然引來后來者跟風效仿。而重組膠原蛋白的興起,不過是又出現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加劇了華熙生物市場份額的流失。
二、營銷驅動的賽道邏輯,經不起時間檢驗
而現在的重組膠原蛋白,某種程度上,正走重走玻尿酸走過的路。
可能有人質疑,重組膠原蛋白和玻尿酸還是不一樣的。就這個問題筆者也簡單了解了一下,在護膚功效上,玻尿酸吸水性比較強,補水效果較好。而重組膠原蛋白有一定抗衰修復效果。在醫美應用上,玻尿酸即時效果好,但吸收快,維持時間短。而重組膠原蛋白支撐性強、代謝慢。
這是目前大家的普遍認知,不一定準確,否則也不會出現開頭華熙生物炮轟券商的盛景。但不可否認,這也是目前重組膠原蛋白類產品越來越受歡迎的基礎。
只是這個基礎,卻并不牢固。因為產品受歡迎,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為產品本身,而是因為營銷。
護膚品本就是一種貴在堅持的產品。尤其是所謂抗衰類產品,沒法證偽,卻也很難證實。此前連所謂明星產品中到底有沒有重組膠原都存在爭議,不也照樣收獲了一眾忠實粉絲。
畢竟大家都不是化學博士,通常就是給我們什么信息,我們就容易接受什么信息。
翻開財報,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2024年,巨子生物研發費用1.06億,僅占總營收1.92%。而銷售費用20億,占總營收36.26%。
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就研發來看,巨子生物的研發費用,還不如華熙生物。2024年,華熙生物研發費用4.66億,占總營收8.68%。當然,銷售費用更高,占總營收45.88%。
這組數據清晰表明了,比起產品本身好壞,更能決定產品生死的,其實是營銷。當初,華熙生物把“潤百顏”、“夸迪”打造成了護膚明星,如今,巨子生物攜“#可復美”、“#可麗金 ”隆重登場。
數據顯示,2024年,巨子生物總營收55.39億,其中,可復美品牌實現收入45.4億,貢獻了80%以上。毫不夸張的講,巨子生物的成功,就是可復美品牌的成功。
來源:巨子生物2024年年報
只是,既然是靠營銷人為打造的明星,又如何保證你是最后一個?
昨天是玻尿酸,今天是重組膠原蛋白,明天呢?昨天是潤百顏、夸迪,今天是可復美、可麗金,明天呢?
三、風口下的同質化陷阱,加劇競爭
回到當下來看,重組膠原蛋白內部競爭也在日益加劇,相關產品越來越多。就連華熙生物,雖然看似站在巨子生物對立面,但實則在重組膠原蛋白領域也有布局。
來源:華熙生物2024年年報
此外,除#丸美(603983)等美妝品牌外,某電商大廠旗下,一個什么都賣的雜貨品牌,都推出了重組膠原蛋白類產品。
來源:京東
這種跨界而來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更加說明了產品壁壘的脆弱性。都打著重組膠原蛋白的旗號,到最后,拼的還是品牌、是營銷、是價格。
從數據來看,近幾年,巨子生物毛利率呈小幅下滑趨勢,而與此同時,銷售費用率逐年增加。
來源:iFinD-巨子生物銷售費用率
可見巨子生物雖然營收增長勢頭良好,但是銷售費用漲幅更大。日后伴隨市場競爭加劇,品牌滲透率達到一定程度,市場拓展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說到底,護膚品本身并沒有多大的產品壁壘。或者說的更嚴謹一些,產品或許有壁壘,但產品壁壘從來都不是最關鍵的。而在營銷面前,借用華熙生物那句話,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