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四究
編輯|孫靜
01
一座大熊貓公園
到處都是「知識點」
1954年,大衛·愛登堡在非洲熱帶雨林拍攝到了瀕危動物白頸巖鹛,揭開BBC紀錄片《動物園奇探》的序幕。從此追隨BBC的鏡頭和大衛·愛登堡極具辨識度的聲音去探秘自然,成為生物迷們心頭的一道好奇心盛宴。
時至今日,盛宴的載體不再只有紀錄片,還有各路知識創作者的一手視頻。
近日抖音知識創作者們就帶著粉絲一起深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現場觀察「巖壁上的精靈」巖羊、長得像牛名字里也帶「牛」但其實是羊的羚牛、因花開時形似白鴿棲息于樹上而得名鴿子樹的珙桐、會用竹筒和樹皮給自己蓋小房子的石蠶蛾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生物。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溪流里,創作者們還發現了極為罕見的西藏山溪鯢的蹤影。
水生物愛好者 @愛養魚的卓林 是第一次見到西藏山溪鯢。這一中國特有的物種,習性怕熱耐冷,大家平日很難在動物園、水族館見到,只能在野外碰運氣。但近年來該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用卓林的話說,它現在是「全網都極少見」。
▲ @愛養魚的卓林 拍攝到的西藏山溪鯢
為什么大熊貓國家公園會成為西藏山溪鯢的繁衍生息之地?來自@動物學博士陳睿 團隊的一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青年學者)做起現場科普:作為「環境指示物種」,西藏山溪鯢對環境的要求極其嚴格。而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溪流是雪山融化的雪水,不僅冰冷刺骨,而且水體干凈,適合西藏山溪鯢棲息。
作為抖音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發起的「國家公園奇境行」的第一站,大熊貓國家公園確實匯聚了不少「稀世珍寶」。除了1340只野生大熊貓,公園內還有川金絲猴、雪豹、珙桐、紅豆杉等8000多種與大熊貓伴生、被大熊貓「傘護」的珍稀動植物。
▲ 抖音「國家公園奇境行」話題頁面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了科普創作者們的靈感來源。不管興趣領域是植物、昆蟲、水生動物還是大型動物,他們都能在公園找到讓自己眼前一亮的東西。
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的創作者@陳大奇的百草園,在一叢花瓣晶瑩剔透的布袋蘭面前找到了「知識點」。她用詼諧的語言,帶著鏡頭前的百萬粉絲了解布袋蘭「騙子」的一面——它自身不會產生花蜜,卻會通過散發香氣來吸引昆蟲幫助傳粉,直接「空手套白狼」。
▲ @陳大奇的百草園 在視頻中講解布袋蘭的特點
@老陽的奇妙電波 則通過現場拍攝的野生羚牛群踩踏形成的小徑,生動形象地解釋了「森林推土機」外號的由來——成年羚牛重達六百多公斤,走到哪,哪就像被推土機推過一遍,客觀上也促進了森林的土壤通氣。
野生大熊貓的糞便也暗藏玄機。@小陽的昆蟲世界 舉起一大塊熊貓糞便,湊到鼻子前細嗅。就在粉絲替他的鼻子感到難捱時,答案被揭曉——野生大熊貓糞便中有大量未消化的竹子,所以其糞便聞著不臭,反而帶有竹子的清香。
@博物 在鏡頭前拆開一坨野生大熊貓糞便,傳授如何借助糞便來判斷大熊貓年齡:成年后熊貓的牙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少,這坨糞便中未被完全消化的竹片較窄,說明這只大熊貓牙齒多,還很年輕。
生態學博士、科研工作者@臨川問雪 則借熊貓糞便,延展到氣候變暖對野生大熊貓生活環境的影響。當氣溫上升1度,大熊貓會搬家嗎?還可以往哪搬?@臨川問雪 引導著網友一起思考氣候對地球的影響——氣候變暖不僅影響著大熊貓的生存邊界,也是人類自己的生存邊界。人與自然始終是共同體。
當整個大熊貓國家公園都變成「自然課」的課堂,各類動物留下的痕跡成了科普的最佳「道具」。
創作者們眼見為實、現場拆招的創作方式,也讓粉絲們的學習熱情一路高漲。
比如圍繞熊貓糞便內容,抖音用戶@阿瑞斯是戰神 提到,「大熊貓的便便可以造紙,所以竹漿紙包裝上的熊貓不是logo,而是來源。」《降噪NoNoise》順手查了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公號,上面還真提過熊貓糞便能造紙。
還有用戶腦洞大開:「有熊貓屎咖啡嗎?」
而當創作者展示偶遇羚牛的場景時,評論區許多當地網友會提醒,別被「六不像」呆萌的外表所「欺騙」,其實羚牛脾氣相當暴躁。
此前受限于資源、時間成本,許多創作者會采用互聯網公開資料制作視頻,像這種深入入國家公園、走近珍稀動植物獲取鮮活一手素材的形式,無疑是一種稀缺的體驗。
02
稀缺場景
是知識體驗的升級
在知識領域,稀缺是好內容的底色。稀缺的,可以是觀點視角,是表達方式,是知識類別,也可以是場景和體驗形式。
隨著內容生態的持續豐富,「稀缺」本身也在被重新定義。以抖音知識為例,早期稀缺的是創作形式,所以我們會看到去年年初開始,一批優質中長視頻快速出圈,扭轉了網友對抖音只是短視頻平臺的認知;隨后是知識類別的「縱深」,從熱門大學公開課到金融歷史、天體物理,更多垂類賽道被擴充進來,更多小眾深度內容成為網友追更的目標。
▲ 中科大《天文學導論》的抖音公開課
發展到目前階段,稀缺場景和稀缺體驗成為極致內容的最新推動力。
這也是網友知識消費升級后,對創作者和平臺提出的最新需求——即從對興趣廣度的覆蓋,過渡到同時兼顧沉浸式體驗、趣味性。畢竟,知識學習本身就有一定的反人性特質。
這也意味著,創作者需要對內容進行持續迭代和優化。
稀缺場景恰好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它不僅帶來稀缺體驗,也帶來內容的差異化。比如在自然科普領域,同樣講西藏山溪鯢,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現場展現鮮活的西藏山溪鯢,與從公開素材中剪輯相關畫面的信息量、視覺沖擊力、感染力、視角可能完全不同。
而網友跟隨創作者身臨其境地感受自然、積累趣味知識,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而稀缺的體驗。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以往只能通過紀錄片、電影獲取,現在通過平臺帶領創作者代表實地「打板兒」,內容供給端有了更多可能性。
不僅如此,此類稀缺場景的背后還有「專業」背書,讓網友學個踏實。在抖音「國家公園奇境行」活動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及五大國家公園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專家們,將對內容的科學性與權威性提供指導。
比如大熊貓公園之行中,唐家河片區巡護員、有30年多年野外動保經驗的馬文虎老師親自為創作者們做向導。馬老師偶遇野生大熊貓近40次,他拍攝的大熊貓照片還曾被《大熊貓圖志》收藏。由于常年參與大熊貓樣線調查以及扭角羚、金絲猴等野生動物種群的專項調查,馬老師為創作者們提供了大量專業指導。
▲攝 | 馬文虎
據了解,接下來創作者還將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繼續探秘。
站在平臺視角,無論是去年年底送頭部創作者 @畢導 去瑞典諾貝爾頒獎禮現場以第一視角感受頂尖學術講座,與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還是今年展開的「國家公園奇境行」、「文脈里的中國」項目對十大中國文化地標進行探訪,可以看出,抖音希望利用平臺影響力引導內容創作向稀缺場景方向持續滲透。
這是因為,要構造起一個獨特的、高價值的知識內容生態,抖音需要引導創作者去找到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方法論。唯有這樣,抖音知識的內容護城河才會越來越深。
03
降低「知識長跑」的門檻
在《降噪NoNoise》看來,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方法論,不在于術的層面的創作技巧,而在于內容與平臺用戶的始終適配。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智媒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10828人參與的問卷調查中,共有9729人曾使用過短視頻直播平臺獲取知識,約占受訪總人數的89.85%;8558名受訪者(約占79.04%)表示受到知識科普類內容的吸引。
▲清華大學智媒研究中心《短視頻直播與知識學習報告》
毫無疑問,抖音正成為普通人獲取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但作為一個日活超6億的大眾平臺,抖音所覆蓋的更廣泛人群,對知識普及的門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稀缺場景、趣味表達等嘗試,理論上也有助于優質創作者提升用戶黏性。
這一點,在一些抖音知識創作者的評論區可以得到印證。比如@老陽的奇妙電波 的評論區就經常出現這種奇妙場景:粉絲們一邊調侃創作者的內容太硬核——「很好,感覺自己聽了一篇論文」,一邊又聽得津津有味——「哥幾個比聽網課還認真」。還有粉絲留言稱因為總看老陽的科普,自己把一篇關于科技未來的作文「寫得很好」。
能看出,通過不斷加碼知識賽道,抖音知識用戶與內容的適配度還在提升,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習慣在平臺上「自學」,自得其樂。
不過正如生態保護不是一場短跑沖刺、離不開長期主義,知識生態的構建同樣是一場長跑。 抖音知識通過今年4月發布的「砥礪計劃」初步亮明了平臺深耕優質內容的決心,如投入專項流量持續激勵自然科普、人文社科、前沿科技和名校名課四大創作方向,通過作者成長、創作變現、出版計劃等全年深度服務1000名優質創作者。
如同保護傘護物種大熊貓能也能保護8000多種伴生動植物,「砥礪計劃」傘護的也是整個抖音知識生態。
對于知識創作者們而言,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抓住機會,源源不斷地創作具有稀缺價值的好內容,讓用戶沉浸在形形色色的「知識點」中,并從中激發真切的獲得感。
對稀缺場景的探索,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