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引發了著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直接導致了在地球上稱霸了1億多年的恐龍滅絕,然而在此次事件中,一部分物種卻幸存了下來,其中就包括了鱷魚。
那么問題就來了,鱷魚和恐龍曾生活在同一時期,為什么鱷魚留了下來,恐龍滅絕了?難道是鱷魚更加強大嗎?實際上,鱷魚有一種本領確實比恐龍更強大。
簡單來講,這種本領就是:它們特別能挨餓。通常來講,一條成年鱷魚在飽餐一頓后,就能夠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都無需再進食,而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有鱷魚曾經創下連續三年不進食仍能存活的紀錄。
需要知道的是,導致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并不完全是那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的爆炸、沖擊波或隨之引發的地震與海嘯等直接災難。實際上,更為致命的,是小行星的撞擊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的深遠影響。
當那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巨量的塵埃、硫化物以及煙塵被拋入高空,并長時間滯留在空中,形成了一層遮天蔽日的厚重“幕布”,這層“幕布”大幅減少了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光,從而導致植物因為無法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而紛紛枯死。
如此一來,大自然中的食物鏈就從底層崩潰,從而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動物無法獲取到足夠的食物,并最終走向滅絕。
不過這層“幕布”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根據科學家的模擬,其持續時間最少只有幾個月,最長也就幾十年,所以只要能夠熬過那個艱難的時期,地球表面就會“重見光明”,一切都會好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鱷魚“特別能挨餓”的本領,就成為了它們的一種生存優勢,而它們的這種本領,則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低功耗”。作為變溫動物,鱷魚的體溫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無需維持恒定的體溫,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它們日常活動量也不高(通常以靜伏埋伏為主),因此它們的能量消耗就遠低于恒溫動物,通常只相當于同等體型恒溫動物的10分之1。
另一方面則是強大的消化系統。鱷魚一次可以吞下相當于自身20%體重的食物,并且能夠根據攝入食物的種類調節胃液的PH值,除了常見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外,它們還能消化骨骼、甲殼和角質等高密度的組織,從而最大限度地“榨取”每一口食物中的營養價值。
正如我們所知,鱷魚是一種半水生動物,它們的棲息地通常都是像湖泊、河流、沼澤、山澗這樣的區域,而這些區域通常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其地勢相對較低。
在那個艱難的時期里,大量生物死亡后留下的有機物,會順著水流向低洼處匯集,這些物質會被滋生大量的微生物,然后以這些微生物為食的小型無脊椎動物(比如一些蟲子、小蝦)就會大量繁殖,接下來,吃這些小動物的魚、兩棲動物(比如青蛙、蠑螈)也能活下來。
在這樣的環境中,鱷魚就能夠獲取少量的食物,而對于“特別能挨餓”的它們來講,只需要一點點食物,就可以堅持很長一段時間。
因此可以說,這種“特別能挨餓”的本領,正是鱷魚能夠在那場生物大滅絕事件中幸存下來的主要原因,相對來講,恐龍卻沒有鱷魚這樣能挨餓,所以它們也就只能滅絕了。
不過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并不是所有的鱷魚都得以幸存。由于當時的自然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因此即使是像鱷魚這樣動物,能幸存下來的都寥寥無幾。
盡管現存鱷魚的種類數量在學界存在不同統計口徑,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存的鱷魚只有20多種(3科7屬),而其他的大部分鱷魚都已經滅絕。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過多年研究之后,科學家目前已經確認,現代鳥類其實是由某些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所以從這方面來看,我們可以認為,恐龍也沒有完全滅絕,已經滅絕的,其實只是“非鳥類恐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