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立
■來源 營銷頭版
白象“多半”是錯了
深夜十一點,饑腸轆轆的年輕人撕開一桶白象“多半袋面”方便面,滿心期待能填飽空虛的胃。
誰知定睛一看,包裝角落一行小字冷冷宣告:“‘多半’是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商標”——原來“多半”不是分量承諾,而是注冊商標。
圖源:微博
畢竟,從字面意思來看,“多半袋面”“多半桶面”,很容易讓人理解為分量比普通的多了一半,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一桶110克面餅的方便面,就這樣澆滅了消費者的期待。
“多半”商標爭議如野火燎原,瞬間登上熱搜第一。
白象官方回應稱,目前在售的“多半”產品,是在原70克面餅基礎上,推出的110-120克面餅的大分量產品 ,“多一半”則是基于原60克面餅推出的100克面餅的產品。
從數據上看,“多半”系列產品的面餅分量確實有所增加,但不是消費者所理解的“多一半”。
這就好比,你滿心歡喜地以為買了個“加大杯”奶茶,結果到手發現只是個“中杯”加了點料,心里難免會有落差。
網友們對此也是議論紛紛,有人覺得白象這是在打擦邊球,利用消費者對“多半”的常規理解來吸引眼球,增加銷量。
更有人氣憤表示,“白象你是有點飄了”“自從知道多半袋是商標,它已是我人生的黑名單”。曾經因“拒絕日資”“雇傭殘障人士”積攢的好感,在文字游戲前碎了一地。
也有人表示理解,認為白象可能只是想突出產品分量大的特點,只是在商標命名和宣傳上不夠嚴謹,導致了誤解。
但不管怎么說,這次事件也讓我們看到,商標命名可不僅僅是個簡單的文字游戲,一旦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引發消費者的不滿和信任危機。
仔細想想,“多半”這個商標真正引發歧義的地方,就在于它模糊了商標和產品實際分量的界限。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往往會根據產品名稱來直觀地判斷其特點和價值。“多半袋面”這個名字,太容易讓人聯想到分量上的優勢,而忽略了它其實只是個商標。再加上白象在產品包裝和宣傳上,沒有對“多半”的含義做出清晰的解釋,這就使得誤解進一步加深。
商標“擦邊”
食品行業的“文字功夫”內卷
白象這次的“多半”爭議,并非孤例。
在方便面這個競爭激烈的賽道上,各大品牌在商標上玩“小心思”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企查查顯示,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曾申請注冊多枚“一倍半”“1倍桶半”“1倍袋半”等商標 ,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曾申請注冊“一桶半”“1袋半”商標。
圖源:企查查
這些商標的命名方式,和白象的“多半”如出一轍,都是試圖通過強調分量上的優勢來吸引消費者。
然而,這些商標大多處于無效狀態。
以今麥郎的“一桶半”“1 袋半”商標為例,國家知識產權局裁定其無效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該商標核定使用在“方便面、面條”等商品上,不僅直接表示了商品的分量、數量等特點,難以起到區分商品來源的作用,缺乏顯著性;二是訴爭商標的注冊還具有欺騙性,容易使公眾對商品的分量、數量等特點產生誤認。
圖注:白象和今麥郎
從這些商標的申請和無效情況,我們不難看出方便面品牌集體在商標上“擦邊”的現象。
這背后折射出的,是方便面行業激烈的競爭態勢。康師傅方便面業務已連續兩年下滑,2024年營收再降1.3%;統一2023年同比跌9.65%。
當產品創新乏力,“加量”成為最易復制的賣點。
但出于成本控制的考慮,若真加量50%則意味著原料成本飆升,而商標包裝的“偽加量”(加了但沒加足)卻能以低代價制造溢價空間。
在消費市場上,類似這種利用商標玩文字游戲,誤導消費者的案例還有很多。
比如,千禾味業將“千禾0”注冊為商標,瓶身“0”字號巨大,讓消費者誤以為這是零添加、純天然的健康醬油,貴也有貴的道理。
圖源:微博@千禾味業
然而,有消費者發現標注“千禾0”的產品包裝并未明確標注“零添加”,部分產品甚至檢出微量鎘元素。
盡管企業解釋稱鎘源自原料且符合國家標準,但消費者更關注的是商標使用是否構成誤導。
湖北好律律師事務所陳亮指出,商標本身不違法,但刻意模糊“0”與“零添加”的關聯,存在利用認知慣性誘導消費的嫌疑。
超市里的“壹號土豬”招牌,遠看是土豬肉,近看才知“壹號土”才是注冊商標;簡愛酸奶的“其他沒了”標語宣稱純凈配方,但“其他沒了”本身是注冊商標;晨光供港壹號牛奶,“供港”暗示高端品質,實則僅是品牌名,無實際供港資質……
圖源:中國藍新聞
這些商標的共性,是商家利用消費者的認知習慣,將描述性詞匯注冊為商標,通過混淆視聽的方式誤導消費。
當“零添加”“土雞蛋”“大分量”成為營銷武器時,貨架上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已經被打破了平衡。
有食品分析師曾直言:“這類商品往往附著較高溢價,成為商家獲取超額利潤的手段”。
白象,被流量反噬?
白象曾是“國貨之光”代言人,因此在這次事件中,網上出現了一些陰謀論的說法,有人懷疑是競爭對手在背后搞鬼,故意炒作此事,打壓白象。
雖然這種說法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方便面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
這些年,隨著外賣行業的沖擊、城鎮化放緩、城市建設潮回落、流動人口減少以及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增強,方便面市場的擴張基本停滯。
為了在有限的市場份額中分得一杯羹,各大品牌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性價比成為了不少品牌的突破口,今麥郎的“1系列”(以1桶半、1袋半為代表)產品就以“量大多一半”為定位,堅持性價比策略,通過加量不加價等方式讓利。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白象為了保障線上渠道增長,線上和線下渠道價格差異明顯,經銷商虧本出貨成為常態。
圖源:微博@白象食品
此前,憑借“國貨之光”的標簽,白象贏得了消費者的好感,也換來了切實的銷量增長。
在2022年“土坑酸菜”事件曝光后,白象一句“沒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圈粉無數。
據極目新聞報道,當時白象官方旗艦店抖音直播迎來爆炸式增長,近七日累計銷量為27.4萬件,累計銷售額為1011.28萬元,占近一個月銷售額的77%。
但,成也流量,敗也流量。
這次“多半”事件之所以能掀起這么大風浪,很難說不是被流量給反噬了。
當消費者對一個品牌寄予了過高的期望,一旦品牌出現一些小問題,就很容易引發消費者的失望和不滿。
白象之前靠著“國貨之光”的人設收獲了大量的粉絲和銷量,消費者對它的信任度和期待值都很高。
可這次在“多半”商標上的不嚴謹,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被套路了,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這種信任的崩塌,對品牌的影響是巨大的。
對于白象來說,這次事件無疑是一個警示。
在這個信息傳播迅速的時代,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耍小聰明、玩套路的行為都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希望白象在此后的營銷宣傳上,還是多一份真誠,少一份套路,用實實在在的產品品質和服務,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
畢竟,真誠才是永遠的必殺技。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營銷資訊,盡在【營銷頭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