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帆書 · 柳雪敏
來源丨帆書樊登講書丨ID:readingclub_btfx
推薦丨勵職派丨ID:tmp_356139977
人生在世,總免不了碰一些壁。
有時候,真希望身旁有一位智者,能給我們正確的指引和及時的提醒。
但現(xiàn)實卻是,飯得自己吃,覺得自己睡,道理得自己悟。
無數(shù)事實證明,腦子里的梁翻過去了,腳底下的路,才會好走。
如果此刻的你正陷入迷茫,遇到困境,不妨看看下面這7句話。
句句洞察人性,見地獨到,希望能為你帶去一點小小的啟發(fā)和寬慰。
感到迷茫,很可能只是你內(nèi)心
一直在回避那些正確但難的選擇。
困境,往往有很多種解法,就像爬一座山,有很多條路。
你之所以感到迷茫,不是因為你不知道這些,而是你什么都知道,但卻本能地選擇避難就易,同時又擔(dān)心這樣做可能會錯失一些東西。
一邊下意識地回避,一邊清醒地知道該迎難而上。
所以,迷茫不是找不到目標(biāo)和方向,而是選了最容易的那條路之后,不知道如何說服自己放棄正確但難的路是對的。
其實,路是死的,人是活的。路本沒有對錯,不管哪條,最后都能殊途同歸。
分對錯的,是你的走法。
走法不對,正確的路也像是錯的;走法對了,錯誤的路,也終究通往正確。
不要等狀態(tài)好了才做,做了狀態(tài)才會變好。
經(jīng)常有人說:最近狀態(tài)不好,啥也不想干,只想擺爛,等過兩天狀態(tài)好了再說吧。
其實,狀態(tài)從來不是等出來的,好的狀態(tài)也不是自然而然就有了。
狀態(tài)是調(diào)整出來的,好的狀態(tài)更是精心設(shè)計出來的。
不積極地調(diào)整,不花時間設(shè)計,想要天天保持好狀態(tài),就像隨手給鍋里撒一把米,然后人就不管了,任其自動熬成一鍋粥一樣。
狀態(tài)不是運氣,碰不來的。
很多時候,本來沒狀態(tài),但是做著做著,狀態(tài)一點一點就回來了。
還有時候,狀態(tài)本來挺好,但稍一懈怠,狀態(tài)很快就沒了。
所以,狀態(tài)這件事,不能守株待兔,而要主動出擊,去找兔、追兔,然后才能得到兔。
解不開的結(jié),就讓它留在原地。
不執(zhí)著于和解,也是另一種和解。
能解開的結(jié),就去解,畢竟有結(jié)的地方,流暢性會變差。
若實在解不開,就留著吧,別絞盡腦汁,非解不可。
正如路上的障礙物,能移開就移,移不開就繞。
每個人心里多少都有一些結(jié),當(dāng)時怎么也解不開,感覺這輩子都要梗在心里了。
但時光會給我們最好的解藥,許多結(jié)在歲月的搖曳中,一點點松動了,最后不解自開。
比起打的結(jié),對解結(jié)的執(zhí)著,是一種更大更難解的結(jié)。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結(jié)解不開,其實是我們想解開的心太迫切,迫切到結(jié)出了另一個結(jié)。
其實,不是所有結(jié)都需要解,就像不是所有高山都要夷為平地。
心里沒有結(jié),或許會活得很通透,但心里有結(jié),會活得比較清醒。
有些結(ji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警示,也是一種保護(hù),它以結(jié)之名,裝滿了溫暖的和解。
舉起往事的鞭子,不斷抽打現(xiàn)在的自己,
是一種偽裝成自省的內(nèi)耗。
傷口已結(jié)痂,就不要一遍一遍再揭開,該忘的痛,就忘了吧。
很多人總是揪住以前吃的虧、犯的錯、受的委屈不放,美其名曰痛定思痛,不忘自省。
但其實,自省的方向應(yīng)該通往未來,而不是往昔。
臥薪嘗膽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拿過去犯過的錯,來懲罰今天的自己,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未來不要再犯相同的錯。
自省的起點不是自咎自責(zé),終點也不是。
自省只有一個目標(biāo),讓明天更好,讓接下來的路更好走,讓自己在跌過的坑里長出智慧。
除此之外,所謂的自省,都是偽裝成自省的內(nèi)耗。
一塊骨頭最難啃的部分,
是你知道“今天不啃也沒事”。
很多事情推不動,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難做,而是被自己的拖延癥卡住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拖延癥?因為我們知道今天不做也沒事。
靠自律去完成一件事,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絕大多數(shù)人,要靠截止日期。
在別人給的截止日期之外,自己最好也要有個截止日期,而且自己心里的截止日期,要比別人給的更早。
這中間差出來的時間和空間,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由。
人人都想要自由,但很多人會認(rèn)為只要按截止日期交差,之后就是自由的了。
實則不然,那是被動的自由,延遲的自由。
更優(yōu)質(zhì)的自由是,該做的事提早做,早完成,早解脫。多耗一天,都會加大對自己能量的損耗。
正如最好的偷懶,是一次性把事做好,最好的自由,是提早把任務(wù)完成。
別期望被理解,用結(jié)果去化解。
這世上沒有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可以試著去理解別人,但別期待被別人理解。
被理解是意外,不被理解,才是常態(tài)。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當(dāng)你的收入增加一倍,指點你應(yīng)該如何生活的人,就會減少一半。
你只要做出了結(jié)果,不用多解釋,你說什么,都比較容易被理解,被接受。
而在這之前,你磨破嘴皮子,別人也未必能理解,可能也不愿去理解。
所以,能用事實去說服的,就不要用嘴,能用結(jié)果去化解的,就不要指望用理解。
身處低谷時,你所渴望的每一份理解,都像在乞求。
登上巔峰時,你已不需要理解,但理解會四面八方接踵而至。
或許,理解只是難說話的門衛(wèi),而結(jié)果才是它的通行證吧。
一個人如果沒有能力管好自己,
那他就會去管別人。
但凡能管好自己的人,是沒空也沒興趣去管別人的。
只有管不好自己的人,才總?cè)e人那里,橫挑鼻子豎挑眼,說長論短。
管好自己的人,目光向內(nèi),對準(zhǔn)自己。正因如此,他才會把自己管得越來越好。
管不好自己的人,目光向外,瞄準(zhǔn)別人。因為如此,他才會越來越管不好自己。
正如有饅頭吃的人,大概率是不會去搶別人饅頭的,只有自己沒饅頭,才總盯著別人手上的饅頭,想伺機(jī)搶奪。
管理是一種能力,但用錯了地方和對象,就是一種災(zāi)難。
管好自己才是神,想管別人是神經(jīng)病。
人這一生,不要老蹲在別人的地頭,指指點點,最終卻荒了自己的田。
俗話說,好飯不怕晚。
有用的道理,也不怕知道得遲。
很多時候,我們不缺醒悟能力,缺的是,能讓我們醒悟的一個契機(jī)。
它或許是一個人,或許是一件事,又或者是那些樸實簡單卻又含蘊(yùn)深邃的文字。
漫漫人生,能救我們出低谷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想出低谷的信念。
點個「在看」,愿你在這些文字中,照見自己,找到熬過去的力量!
作者 簡 介: 柳雪敏 。文章來源樊登讀 書(IDreadi ngclub_btfx) ,轉(zhuǎn)載 請聯(lián)系公眾號。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