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留學賽道熱度飆升引發留學家庭高度關注。數據顯示,港大申請量同步暴漲200%,非本地生比例上升至66.3%。
加之近期特朗普政府頻出留學生限制政策,很多人不禁預測:會不會有人放棄英美,轉而“投奔”港大?
本文的國際生小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功被港大的“王牌專業”Business Analytics(BA)錄取了。他的申請之路,藏著中產家庭教育選擇的新智慧。
*下文為小樂同學的自述,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敘述。
教育轉軌路上
家庭托舉的力量
今年的申請季,我一口氣拿到了5枚名校offer(港大、多大、華威、曼徹斯特、布里斯托大學)。
最終我選擇去香港大學攻讀Business Analytics(BA)。
我不是所謂的“牛娃”,和周圍的同學相比,成績也不算出色,但是對于這個錄取結果,簡直不能更滿意了。
本來我就不想去離家太遠的地方讀書,這幾年中國香港的留學政策比較友好,而且港大在今年QS世界大學的排名也很高(第17位)。
最重要的是,港大錄取的專業是我喜歡的商科,我的第一志愿是Business Analytics,它的申請門檻比較高,今年只招15個人。
圖源 | pexels
最近,我也關注到特朗普上臺后反反復復的“迷惑操作”,只能說還挺慶幸的。
甚至會私下跟朋友“吐槽”:算不算無心插柳,撿了個漏?
幾年前,我聽到父親說要把我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高中時,說實話,心里不太樂意。
畢竟,我還拼著一口氣,想用中考分數擠進市重點。而且重新適應另一種教學模式和語言環境,我知道一定會遇到困難。
現在想來,轉軌的決定直接影響了我整個學習生涯。
我父親的思想比較開明,他開了一家創業公司,小的時候,他經常在家里跟我討論公司里發生了什么事情。
他沒有把我放在一個小孩子的位置上,而是把我當作成年人一樣交流,激發了我對商業領域的興趣。
記得選專業的時候,我一度在BA和金融之間搖擺,他直接甩給我一個實戰任務:用一周時間分析附近奶茶店的外賣數據,給老板提個增收方案。
圖源 | pexels
我蹲在店里抄了三天訂單號,做了大量數據分析,推翻好幾個結論后,終于做出了一個滿意的方案。
這時,我突然就明白BA的魅力:不是悶頭算公式,而是用數據解開商業難題。
只能說,我這一路都比較幸運。轉軌的過程中,我沒有那么強烈的主觀意識,都是家人在背后推著我走。如果沒有父母的支持,我可能現在還在刷題吧。
IB 轉軌實錄
從“刷題機器”到“時間管理大師”
剛進國際高中那半年,我像被扔進了平行宇宙:
公立校老師追著喂知識點,這里卻要自己設計IA(獨立研究作業)
以前考試背考點就行,現在每篇 EE(拓展論文)都得搞得像模像樣
最困擾我的是選課,究竟應該選哪些科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是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
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才能既符合自己的興趣,又有利于未來的專業發展和大學申請。
同時,評估個人能力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了,除了考試,還有論文、課題研究、小組項目等多種形式,這對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轉軌后才知道,學習IB并不輕松,講真的,當時壓力有點大。
加之我不夠自律,不清楚今天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
圖源 | pexels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沒有目標,潛意識里覺得上課認真聽講、學好考試內容就可以。
于是我嘗試著改變自己,每個周末,都把接下來一周要做哪些任務放到備忘錄里,將任務可視化,然后再分解任務,拆成“能一口吃掉的小蛋糕”,排列任務的優先級。
這樣一來,不至于到DDL的時候才發現還有好多事情沒做完。
當我真正學會時間管理后,居然發現時間有富余,還能參加社團活動,每天打兩三個小時籃球。
如果誰再問我怎么擠出來時間,我會跟他講:時間是規劃出來的。
我在網上一度看到網友對IB的吐槽——相比于A-level和AP,IB課程難度大,對學術能力要求也比較高。
假設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還會堅定不移地成為“IB黨”。
圖源 | pexels
因為IB課程的學制比較短,只有兩年。最重要的還是它的申請優勢,英美雙申,兼容性較強。申請香港方向大學的時候,如果學習AP課程,需要提交SAT分數,而IB課程則不需要。
港大申請解密
44分IB大佬們都在卷什么?
能夠從那么多優秀的申請者中被港大選中,我也在思考其中的“錄取密碼”。
首先,學術是硬指標。
IB分數不是唯一,但低了直接出局。有人問,官網要求32-43分就可以,你沖44分是不是太夸張了?
我只能苦笑,同等條件下,43分和44分的申請者,學??隙ㄟx更高的。(沒辦法,現在名校申請就是這么卷)。
對于關鍵科目:HL數學必須 7 分(港大BA對數學的要求變態高),經濟/物理/化學至少6分。
其次,活動不能瞎湊數。
參加活動就像剝洋蔥一樣,得深挖。比如沃頓商賽、FBLA、NEC,都是含金量比較高的國際經濟商科競賽。但如果以港大為目標院校,最好選擇參加港大認可的比賽。
我參加的Hult Prize(全球創新挑戰賽),成為了我申請港大的加分項。
圖源 | pexels
個人覺得,科研項目比競賽更值錢,我高二暑假跟著教授做了一篇EI會議論文,雖然不成熟,但引起了招生官的注意。
寫文書的時候,千萬別寫 “我從小就熱愛商業”這種陳詞濫調!我寫的是給奶茶店做數據分析的故事,重點突出“發現問題-設計模型-驗證效果”的閉環思維。
這一路走下來,讓我深刻感受到國際教育不是捷徑,而是“另一條馬拉松賽道”。
最后送大家幾句大實話:
別迷信“快樂教育”:IB 的EE和TOK(知識論)能寫到你懷疑人生,但寫完后真的會蛻變成長。
香港申請早規劃:早點搞定語言成績(雅思 7.0+/ 托福 105+),高三上學期前完成所有競賽和科研。
最重要的:別為了申請而做活動,真正熱愛的事情才能打動招生官。
如今想起轉軌那年父親說的話,頗有深意——“選擇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的路需要不同的鞋?!?/strong>
希望每個同學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雙鞋”。畢竟,在申請的戰場上,真實的經歷永遠比漂亮的詞匯更有力量。
如果各位家長在中考前后有轉軌的打算,或者想給孩子選擇適合的學校、課程體系、升學路徑,不如深入線下,和學校校長、老師近距離聊一聊。
6月21日,遠播教育將在上海龍之夢萬麗酒店舉辦一場上海教育論壇,屆時將有——
?遠播資深升學規劃師,分析K12國際教育升學路徑;
?WLSA、世外、新紀元、萬科、明復日高等國際學校,校長、招生官現場宣講;
?上海國際高中地圖、最新考情資料免費領取
趕緊掃碼識別,鎖定名額
點擊下方卡片立即關注
專注國際教育18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