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教育部官方最新數據: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35萬人,這一數據標志著自2018年以來,高考報名人數首次出現下降。
“考生壓力要減小了?”“985/211是不是更好考了?”
但先別急著歡呼,透過數據表象,一場牽動千萬家庭的教育博弈才剛剛開始。
2025年考生對應的是2007年左右出生的孩子,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7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594萬,較2003年減少近200萬。這一代人恰好踩中了生育率下滑的“前浪”。
更值得警惕的是,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高峰:出生人口1883萬,將在2034年轉化為高考主力軍,屆時考生規模可能逆勢反彈。
近年來,職業教育改革力度空前:
- 高職單招、對口升學渠道拓寬,2024年全國中職畢業生升入高等教育比例已達65%;
- 職普分流比例從“大體相當”調整為“因地制宜”,部分地區中職招生占比突破40%;
- 藝體類考試改革提高文化課門檻,篩掉一批“曲線高考”的考生。
這些政策直接分流了普通高考賽道的人數。
表面上看,考生總量減少似乎意味著“上岸”更容易。但若結合參考率變化,真相可能更殘酷。
2023年參考率(參加高考人數/18年前出生人口)為79.6%,而到2040年,這一比例將按每年2%的速度遞增至95%。
即使出生人口持續下降,只要參考率接近飽和,高考競爭強度仍可能居高不下。
以2034年為例:對應出生年份為2016年(出生人口1883萬),按照入學率推測參考率達95%,考生人數將達1697萬。
若疊加教育資源集中、復讀生比例上升等因素,實際競爭烈度或遠超當前。
2034年“地獄模式”預警:三個關鍵變量:
1、人口回彈效應:2016-2017年二孩生育高峰帶來的適齡人口,將在2034-2035年集中參加高考,形成階段性峰值。
2、教育內卷慣性:當前初中生內卷程度已遠超高考生,重點高中錄取率不足10%的地區比比皆是,這種“提前競爭”可能延續至高考戰場。
3、參考率天花板:當參考率突破95%后,高考將從“選拔考試”演變為“義務教育的終點考核”,分數線波動空間被壓縮。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需要家長和考生深度思考:高考、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我認為上大學的功能有以下幾個,供參考:
1、提升認知: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適應時代、社會、國家發展的人才。上大學不一樣非要從事本專業工作,而是為了提升認知水平和認知程度。
更通俗地說:漲見識、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構建更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
例如:之前看到一個新聞,原來一位做化學材料研究的博士,突然轉行生物領域,而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這就是認知水平和認知程度帶來的紅利。
2、就業需求:就目前來看,我對“畢業即失業現狀的改善”持悲觀態度。
畢業即失業的現象說明當下的教育已經不符合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需求,而教育相較于社會的滯后性又決定了短期內難以改善。
相比較而言,一些名校學子,仍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除此之外,定向委培的職校學生在就業方面也要比普通大學生就業更輕松。
2022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落實率為91.88%,這表明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2024年南京市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顯示,畢業生就業質量持續提升,校企合作、實習實訓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崗位適配度和就業滿意度。
許多職業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實現畢業生直接就業。
例如,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學院與理想汽車、長城汽車等企業合作,定向培養設備維修工、質量檢測員等崗位,畢業生就業率較高。
3、定居考察:通過上大學,最終定居在喜愛的城市,是不少考生家庭的選擇。
據統計: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約為1158萬人,含:本科、專科、高職等。其中,本科畢業生約400萬人,專科畢業生約700萬人,高職畢業生約50萬人。
- 本科畢業生中,約有30%~40%選擇在本科就讀的城市就業。
- 專科和高職畢業生中,本地就業率更高,通常在50%~70%之間。
- 2023年數據顯示,高職院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率約為60%,部分高職院校甚至達到70%以上。
4、領域研究:在眾多考生中,確實會有一些孩子對某個領域具有濃厚的興趣,期望在該領域能夠接受更多的學習,未來能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工作。
這類孩子目標明確,動機強烈,大概率不會受到考生人數帶來的競爭壓力影響。
他們渴望通過系統學習成長為行業研究者。這類學生的目標清晰:將熱愛轉化為終身職業,用學術深耕推動領域進步。
選擇領域研究既是選擇一條充滿艱辛的學術之路,更是選擇與時代需求同頻共振的人生賽道。
對他們而言,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創新終將改變世界。
5、社交網絡:大學是人生中最后一個“強制社交”場景,校友網絡、師生關系、社團圈子構成獨特的隱性資源庫。
超高凈值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校友會或商學院結識核心商業伙伴。
例如:美團創始人王興與清華室友王慧文從宿舍“臥談會”到聯手創業,印證同學圈的商業價值;斯坦福大學“PayPal黑幫”校友網絡催生出特斯拉、SpaceX等科技巨頭。
思考清楚為什么接受高等教育,遠比為了上學而高考更有意義!
在2025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222萬人,突破歷史新高!
要命的是:留給應屆生的工作崗位數量卻很有限,某些熱門崗位經常能見到1:10甚至1:1000的招聘求職比。
其中部分本科生處于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有學歷,甚至頭頂名校光環,如果進高校、研究機構,學歷差一截;如果進一線“擰螺絲”,這又和他們想象中的白領工作相距甚遠。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就業壓力激增的環境下,仍然有部分大學生抱著“畢業第一年年薪不低于20萬”的幻想找工作,絲毫不考慮當下的就業壓力,以及自己對崗位的匹配度。
對于這部分心高氣傲畢業生而言,畢業即失業,或許就是命中注定。
結語:高考人數的波動從來不是單一的數字變化,對家長而言,比糾結于短期數據更重要的,是幫孩子找到教育的核心價值。
未來的教育競爭,拼的不是 “必須贏在起跑線” 的焦慮,而是 “找到自己起跑線” 的智慧。與其被數字焦慮裹挾,不如陪孩子一起思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里,什么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這或許比 “考上哪所大學” 更值得我們深長思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