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媒體上,一組黃河壺口瀑布的照片引發了廣泛關注。照片中,以往奔騰洶涌、泥沙俱下的黃河水,竟然變得清澈見底,瀑布如同一匹透明的綢緞,從高處傾瀉而下,與人們印象中“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的渾濁黃河截然不同??吹竭@組照片的網友們紛紛驚嘆:“這還是我認識的黃河嗎?”“黃河變清,真是活久見!”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華夏大地上奔騰了數千年,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但長期以來,黃河水色渾濁發黃,“黃水一石,含泥六斗”,“黃河” 之名也由此而來。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黃河水的渾濁,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對它的固有認知。然而,如今黃河水變清的現象,打破了這種認知,讓人們感到既新奇又震撼。那么,黃河水究竟為何會變清呢?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奧秘和意義呢?
探尋變清之謎
黃河水變清這一現象,乍看之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仿佛是大自然突然施展了神奇魔法。但實際上,這背后有著復雜且多元的原因,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努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先從自然因素說起,黃河水變清與降水變化密切相關。冬季,我國北方地區降水普遍減少,黃河流域也不例外。以甘肅、青海等地為例,在冬季甚至會出現零降雨的情況,陜西相對好一些,累計雨水量也僅有 1 到 10 毫米。降水少,黃河的徑流量就會降低,河水的流速變慢,其攜帶泥沙的能力也隨之下降。就像一個力氣變小的搬運工,沒辦法再像以前一樣搬運大量泥沙,所以黃河水中的泥沙含量自然就降低了,河水也就變得清澈起來。
曾經的壺口瀑布
除了自然因素,人類的生態治理工作更是功不可沒。多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在黃土高原開展了大規模的生態修復工程。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舉措一項接一項地實施。曾經植被稀疏的黃土高原,如今已是綠樹成蔭。據相關數據顯示,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這些植被就像一個個忠誠的衛士,它們發達的根系緊緊地抓住土壤,讓雨水難以將土壤沖走,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也就減少了流入黃河的泥沙量。
越來越綠的黃土高原
水利工程在黃河水變清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黃河流域,像淤地壩、小浪底水庫這樣的水利工程星羅棋布。淤地壩就像是一個個小型的泥沙攔截站,它能夠攔住從山坡上沖下來的泥沙,讓這些泥沙在壩內沉積下來,從而減少進入黃河的泥沙。而且,淤地壩攔截的泥沙還能造田,增加耕地面積,可謂一舉兩得。小浪底水庫則更像是一個智能的泥沙調控大師,它采用“蓄清排濁” 的運行方式,在汛期時,利用洪水的力量將水庫中的泥沙排出去;在非汛期時,儲存清澈的水。通過這樣的方式,小浪底水庫有效地調節了黃河的水沙關系,讓黃河水變得更加清澈。
歷史中的黃河清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黃河的清澈與渾濁,一直備受人們關注。古人眼中的黃河清,被賦予了豐富的寓意和象征。而在歷史上,黃河變清與一些災難事件的“巧合”,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在古代,黃河清被視為一種祥瑞之兆,承載著深厚的政治和文化寓意?!昂忧搴j獭?這個成語,就生動地描繪了黃河水清、大海波平的美好景象,常被用來比喻天下太平、國泰民安?!蹲髠?襄公二十五年》中記載:“河水清而無魚,何也?利而不害也。” 這里的河水清,雖然最初是指國家治理得當,百姓安居樂業,但后來也與黃河清聯系在一起,成為太平盛世的象征。
“圣人出而黃河清” 的說法同樣深入人心。在古人的觀念里,黃河清是上天對人間統治者的肯定和褒獎,預示著圣人的出現。一旦黃河變清,就意味著天下將迎來清明的政治和繁榮的景象。這種說法在許多古籍中都有體現,如明朝的《幼學瓊林》就明確寫道:“圣人出而黃河清?!?它反映了古人對賢明君主的期盼,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歷史上黃河變清后,卻出現了一些災難事件,這讓“黃河清,必有災” 的說法在民間流傳開來。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期間,黃河曾連續三年出現變清的現象。據史書記載,1107 年,“乾寧軍言黃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晝夜”,乾寧軍這個地方,流經的黃河有八百里范圍變清了,時間長達七天七夜。宋徽宗大喜,認為這是祥瑞,還將乾寧軍改名為清州,并立碑記載。但僅僅過了 20 年,1127 年,就爆發了靖康之恥,北宋亡國,宋徽宗和他的兒子宋欽宗被金兵俘虜,北宋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難。
靖康之恥
明朝嘉靖年間,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嘉靖出生當年,黃河有三百里河道變清,持續了三日。當時有人認為這是“黃河清,出圣人” 的預兆,但嘉靖登基后,沉迷煉丹,國家治理得一塌糊涂,民間甚至有 “嘉靖嘉靖,家空物凈” 的童謠。在嘉靖三十四年(1556 年),山西、陜西、河南地區發生了 “關中大地震”,震級達八級以上,當地官吏、軍民總共死亡 83 萬多人,這是世界地震災害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這場地震造成黃河因為阻塞而倒流,甚至因為震后地形發生改變,出現了連續三天的“河清”。
這些歷史事件看似巧合,讓“黃河清,必有災” 的說法流傳甚廣。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黃河水變清和災難之間并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黃河水渾濁是因為它流經黃土高原時,攜帶了大量泥沙。而黃河水變清,主要是因為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導致泥沙含量減少。比如上游降雨量偏小,黃河流量變小,流速慢,黃沙就會沉淀,河水就會變清;或者像現在通過大規模的生態治理,減少了水土流失,從而使黃河水變清。而災難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由多種復雜因素引起的,如地質構造、氣候變化等,不能簡單地將其與黃河水變清聯系在一起。所以,“黃河清,必有災” 更多的是一種迷信說法,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思維去看待和分析這些現象。
變清帶來的影響
黃河水變清,為生態環境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水生生態系統的改善尤為顯著。過去,由于黃河水含沙量高,水質渾濁,許多魚類的生存和繁衍面臨著巨大挑戰,一些魚類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甚至瀕臨滅絕。如今,隨著黃河水變清,水質得到了極大改善,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增加,為魚類提供了更適宜的生存環境。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黃河干流的魚類種群數量正在逐步恢復,一些曾經消失的魚類,如黃河鯉、黃河鯰等,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黃河的一些河段,經常能看到漁民們捕獲到肥美的黃河鯉,這些魚兒在清澈的河水中歡快地游動,展現出黃河生態系統恢復的勃勃生機。
黃河水變清對減輕下游防洪壓力也有著重要意義。黃河下游由于泥沙長期淤積,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河床比兩岸地面高出 3 - 10 米,就像一個高懸在人們頭頂的 “懸河”,時刻威脅著下游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一旦遭遇洪水,河水很容易溢出河道,引發洪澇災害。而如今黃河水變清,泥沙淤積速度減慢,河道抬升速度也隨之放緩。這使得下游地區在面對洪水時,有了更多的應對時間和空間,有效降低了洪水決堤的風險,長期來看,有利于緩解黃河下游的防洪壓力。
然而,黃河水變清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與挑戰。其中,清水對河床的沖刷作用增強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黃河水渾濁時,泥沙在河床上淤積,形成了一層天然的“保護層”,能夠減輕河水對河床和堤岸的沖刷。但黃河水變清后,這層“保護層” 消失了,河水對河床和堤岸的沖刷作用明顯增強。山東水利專家曾發出警告,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一些河段出現局部刷深和岸坡不穩定的現象。在黃河下游的某些河段,已經出現了河床局部刷深的情況,這使得河道的形態發生了改變,增加了河道管理的難度。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應對,可能會對河岸的穩定性造成威脅,引發河岸崩塌等災害。
泥沙減少對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生態系統也產生了較大影響。黃河三角洲是依靠河流帶來的泥沙不斷向海洋推進而形成的。這里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是眾多候鳥的棲息地和繁殖地,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然而,由于黃河輸沙量大幅降低,黃河三角洲已經從快速增長轉變為緩慢侵蝕,一些灘涂濕地面積正在逐漸減少。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黃河輸沙量的減少,使得黃河三角洲的造陸速度減緩,甚至出現了陸地被海水侵蝕的情況。這對黃河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許多依賴灘涂濕地生存的動植物面臨著棲息地喪失的危險,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威脅。
展望未來,黃河含沙量降低的趨勢有望持續下去。隨著黃土高原生態修復工程的持續推進,植被覆蓋率將進一步提高,水土流失問題將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流入黃河的泥沙量也會進一步減少。水利工程的建設和優化也將不斷完善,它們將更好地發揮調節水沙關系的作用,讓黃河水變得更加清澈。在未來,黃河或許會以更加清澈、秀麗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編輯:魏東月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