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大戰再次爆發,日本可能率先攻擊的目標已成為國際戰略界的焦點議題。德國專家近期提出一個顛覆性觀點:日本的首要目標可能是美國。
這一預測看似違反當前美日同盟的常態,但結合歷史邏輯、現實矛盾及日本的戰略困境,其背后存在值得深究的動因。
日本2025年防衛費將首次突破8萬億日元(約3883億元人民幣),計劃到2027年增至10萬億日元,軍費規模躍居全球第三。
重點發展“對敵基地攻擊能力”:采購400枚美制“戰斧”巡航導彈(射程1600公里)、研發射程2300公里的高超音速導彈(2031年部署),并在九州、沖繩部署12式岸艦導彈,直接覆蓋中國東南沿海及朝鮮半島。
同步推進太空、網絡、無人機作戰體系,組建“無人資產運用部隊”,并計劃將自衛隊改為“征兵制”,以解決兵源短缺問題。
當前,日本7個導彈聯隊全部部署到位,北海道保留老舊導彈,而面向中國的九州、沖繩集中最先進武器,針對性極強。
此外日本還強化西南諸島(靠近臺灣)軍事存在,意圖介入臺海沖突,配合美軍“印太戰略”。
日本防衛省文件明確將“反擊能力”指向中國導彈基地,并計劃在臺海局勢中充當美軍前沿支點。
但中國擁有完備的“三位一體”核反擊體系和遠程精確打擊力量,日本狹小的國土無戰略縱深,一旦開戰將承受毀滅性代價。所以,日本是不敢對中國動武的。
那日本和俄羅斯,歷史積怨大,又有領土爭端問題,日本敢動手嗎?
俄日至今未簽署和平條約,法理上仍處“交戰狀態”。日本持續擴軍威脅俄遠東安全,俄軍已針對性提升太平洋艦隊戰備,并部署300枚核彈瞄準日本本土。
俄方絕密文件顯示,若與北約沖突,將優先打擊日本160個軍事目標(如三澤基地、青函隧道)。所以,日本想動手之前,俄羅斯導彈已經先一步發射了。日本四面環海、縱深為零,一旦遭俄遠程火力覆蓋或核打擊,全境無險可守。
那為什么是美國呢?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因認定美國封鎖其石油命脈是“致命威脅”。當前美國通過經濟收割(如日元貶值導致軍購成本飆升30%)、強迫日本擴軍充當“印太打手”,類似困境可能重演。
日本民眾反美情緒暗涌,71%民眾拒絕為美日同盟作戰,20%-30%青少年甚至“支持入侵者”。若美國進一步施壓(如經貿制裁),日本可能鋌而走險復制“賭國運”策略。
日本雖擁有F-35機群和宙斯盾艦,但缺乏核威懾與戰略投送能力,單獨對美開戰仍屬“自殺行為”。
德國專家認為,日本對美國的依附本質是“被迫捆綁”——美國要求日本擴軍介入臺海,卻未提供對等安全保障,反而通過軍售與匯率政策榨取日本資源。這種主從關系的裂痕可能演變為反噬。
日本若攻擊美國,需先突破國內和平憲法約束、民眾反戰共識及美軍駐日基地的監控,目前看可能性極低。但歷史表明,日本的戰略決策常受“戰術短視”驅動(如二戰偷襲珍珠港),需警惕非理性冒險。
若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或先以“美日協同”名義介入臺海,但若美國戰略透支或對日壓迫過度,德專家預言的“偷襲2.0”雖概率低,卻非天方夜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