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海棠果既能賣錢,又能固沙護林,好處多得很!”
“光伏板下長牧草,板上發電、板下生綠,一舉兩得!”
人進沙退,如今的科爾沁沙地“沙害”變“沙金”。
生態向好。張啟民 攝
近年來,通遼市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改善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特色林果、生態旅游、新能源、林下種植養殖等產業已成為沙區的支柱產業。從“沙里刨食”到“綠洲生金”,通遼的興綠實踐,讓每一粒黃沙都成為生態與財富的載體,真正實現治一片黃沙、綠一方水土、富一域人民。
植綠生金 沙海深處的“立體經濟”
曾經漫天飛沙的科爾沁沙地,如今鋪展成一片希望的田野。風過處,沙礫間萌動的綠意里,特色林果產業正茁壯成長。
在科左中旗敖包蘇木巴彥敖包嘎查的630畝林地上,村民們正忙著栽種錦繡海棠果樹。村民白五一滿臉笑意地說:“政府幫忙聯系客商合作造林,這海棠果不僅能賣錢,還能發展林下種植,又能美化林地、防沙治沙,好處多得很!”錦繡海棠盛果期每畝產量可達1000-1500斤,林下經濟的同步開發,形成“樹上摘金果、地下種雜糧”的立體增收模式,進一步拓寬村民致富渠道。
“塞外紅”蘋果美了生態、富了“口袋”。張啟民 攝
“塞外紅”蘋果,又名錦繡海棠、雞心果,在通遼生態與產業融合中居功至偉。“‘塞外紅’是沙區群眾的‘搖錢樹’!它可是咱們科爾沁沙地的‘生態建設產業化的功臣’,其耐寒抗旱特性和兼具生態與經濟效益的優勢,已成為我們科爾沁沙地高質量治理的‘急先鋒’,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寶俠說。如今,全市“塞外紅”蘋果栽植面積達35萬畝,年產值6億多元。
通遼市創新構建“治沙+產業”協同模式:沙化嚴重區域擴大錦雞兒種植規模,退化草原區補播羊草、披堿草,為舍飼養殖業提供飼料保障;比較平緩、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適度發展以“塞外紅”蘋果為主的特色林果和以文冠果、榛子、仁用杏為主的木本糧油基地;林間發展林藥、林菌和養禽等特色林下經濟,林間中蒙藥材基地達30多萬畝。同時,推進果品貯藏保鮮與精深加工,“塞外紅”果酒、果汁等產品投產,以錦雞兒為主的灌木飼料、羊草為主的優質牧草和中蒙藥材加工產業蓬勃發展,沙海深處的“立體經濟”活力盡顯。
點沙成景 大漠深處的“生態產值”
天藍地綠的通遼,正以生態“顏值”兌換發展“產值”——在號稱“八百里瀚海”的塔敏查干沙漠腹地,有一顆耀眼的明珠,國家4A級旅游景區“庫倫銀沙灣”。這片曾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腹地,如今已成為旅游熱門打卡地,年接待游客達34萬人次。
庫倫旗銀沙灣旅游景區。張啟民 攝
在庫倫旗銀沙灣旅游景區內,引擎轟鳴打破大漠寂靜,一輛輛越野車沖上沙坡,引擎蓋騰起的熱浪與游客的驚呼聲交織。“每年五一、十一假期客流量高峰時,日收入過萬元,年收入超百萬元。”景區越野車項目負責人趙永海感慨,這位下崗后轉型的創業者,將愛好變為事業,車隊規模由最初的10輛2020吉普車已擴充至近30輛,不僅實現財富增長,更結識了天南海北的朋友。
背靠沙漠,善用沙漠資源。作為東北地區最大沙漠旅游區,近年來,景區舉辦大小賽事100余場,吸引大量游客,最高峰時創下30余萬人、5萬余輛車的記錄。景區現有70余名在職員工,70%為周邊農牧民,年人均增收近4萬元。
“我們把握旅游復蘇契機,緊跟冰雪游、自駕游、親子游、研學游等旅游發展新趨勢,打造‘庫倫銀沙灣水陸空文旅綜合體’,全力提升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景區總經理嚴茂旺介紹,依托在建的嘎海山水庫、通用機場等重大項目,積極爭取政策資金與社會資本注入,景區正在逐步提質升級。
越野車沖上沙坡。張啟民 攝
從沙區到景區,從黃沙到金沙,通遼市以科爾沁500公里風景大道自駕游為抓手,打造生態旅游圈,庫倫旗銀沙灣國家沙漠公園、奈曼旗寶古圖國家沙漠公園、科左后旗阿古拉沙漠公園等生態旅游項目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全市年沙地生態旅游人數已經超過200萬人次,年產值達20億元以上。大青溝森林大會、楓葉節等文旅活動,推動生態觀光、森林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持續釋放“生態旅游紅利”。
科技賦能 智斗風沙的“綠色革命”
科技不僅是生態修復的“綠色引擎”,更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如今,通遼市在防沙治沙中引入的前沿技術,正悄然孕育著新的綠色產業機遇,推動“科技賦能”向“產業興旺”延伸,讓沙海治理煥發新生機。
在通遼市“三北”六期工程甘旗卡鎮章文塔拉巴克要小組示范區,一場以喬灌草綜合治理為核心的生態修復實踐正在展開。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防沙治沙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掛帥”項目,“科爾沁坨甸相間地區鄉土植被配位修復及穩定適宜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科研團隊用科技創新為“三北”工程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
中科羊草基地像一塊鋪展開的綠絨毯。畢樂陶 攝
科爾沁坨甸相間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當前正面臨土地沙化加劇、植被退化嚴重、水資源短缺等嚴峻挑戰。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聯合國內頂尖科研院所、高校及創新企業,以“揭榜掛帥”項目為突破口,助力“三北”六期工程建設。項目組通過系統的水文、氣象、土壤及植被調查,研發出沙地近自然保護修復、榆樹疏林草原生態水文功能協同提升等核心技術。
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林草資源與生態研究室主任豐潔介紹說:“這些技術不僅能有效遏制土地沙化,還能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解決沙地生態水文互饋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
在草種培育領域,中科羊草成為治沙“先鋒”。在開魯縣小街基鎮古魯本井村,插秧機穿梭于沙沼間,將纖細的羊草苗穩穩植入松軟沙土。針對小街基鎮沙沼地和荒漠化土地較多,且刺萼龍葵等外來入侵毒害草增多等難題,2019年,開魯縣積極對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共同開展“羊草新品種選育及中科羊草推廣應用項目”,試驗示范種植多年生優質鄉土草種——中科羊草。6年來,全鎮種植中科羊草發展到了6萬余畝,播種技術也從傳統播種向育苗移栽升級。
劉輝(左一)在羊草移栽現場指導。胡建華 攝
“一棵中科羊草苗可以分蘗18個橫走根莖,固沙能力強,而且一次性播種30年不退化。現在應用的育苗移栽技術當年就讓羊草達到一條線的效果。這片地明年一定綠油油的,覆蓋度能達到90%以上。”正在現場指導移栽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羊草團隊工程師劉輝欣喜地說。
此外,無人機、植樹機器人、沙障鋪設機等新型設備投入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治沙效率提升數倍。曾經的“生態痛點”,在科技賦能下正加速蝶變為“創新高地”。
光伏筑障 板上板下的“生態電網”
曾經黃沙漫卷的科爾沁沙地,如今被一望無際的深藍色光伏板覆蓋。光伏陣列間,嫩綠的牧草探出沙面,勾勒出“板上發電、板下生綠”的生態新圖景。
大唐通遼市科左后旗100MW光伏治沙項目區。包烏云 攝
在大唐通遼市科左后旗100MW光伏治沙項目區里,大唐興盛光伏運維中心主任孫海東指著光伏板下已沒過腳踝的牧草感慨:“2022年項目建立之初,這里還是荒蕪的沙地。通過這兩年的綜合治理,項目區已經長出了豐茂的植被,我們通過種植牧草,進一步提高土壤質量和水土保持能力。項目每年大約可以提供1億8000萬千瓦時的清潔能源,相當于節約5.9萬噸標準煤,既供綠能又治沙。”
“科左后旗推廣‘光伏治沙’新模式,規劃實施光伏+治沙產業1.8萬畝,目前已完成0.9萬畝。”科左后旗林業和草原局治沙造林股負責人郭巖介紹,通過新能源與生態建設相結合,實現新能源新產業興綠、生態建設增綠,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新局面。
“風電光伏+治沙”模式釋放巨大能量,通遼市依托廣袤沙地與富集的風能、光能資源,在沙區清潔能源開發中占據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市風電裝機規模達400多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規模100多萬千瓦。通過推進科爾沁沙地殲滅戰與新能源建設深入融合,在沙地核心區集中連片推進風電光伏規模化開發,在沙地邊緣居住區推進光伏分布式開發。探索推廣“林光互補”“草光互補”光伏+治沙模式,板下、板間種植多年生牧草和灌木、中草藥材等,立體化發展生態產業。
工作人員測光伏板溫度。包烏云 攝
從“黃龍”肆虐到“綠毯”舒展,通遼在沙粒間破解出“生態賬”與“經濟賬”的雙贏密碼。如今的科爾沁沙地,大漠披綠衣,沙海藏金浪,“綠富共贏”的生態圖景正在沙丘間鋪展。
風沙遠去,奮斗不息。這方土地上的每一粒黃沙、每一株綠苗,都在共同編織著一個信念:讓綠色屏障更牢固,讓金色希望更璀璨,為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貢獻通遼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