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回家,一次簡單的洗澡過程,卻意外讓我看清了自己的行為模式。
那天,媽媽幫我燒好了洗澡水。而就在我準備洗澡時,她卻不停地“指揮”:該用哪個桶、洗發水放在哪兒、沐浴露在哪兒、洗完該換哪件衣服……我不由得回了一句:“要不?你來幫我洗?” 媽媽瞬間沉默了。
事后,我反復思考這個場景,試圖解讀語言背后的邏輯。
我知道,媽媽細無巨細的話語,本意是關心,簡直像一本會說話的“洗澡操作說明書”。然而,因為我從小在母親的管控、否定和壓力下長大,我的第一反應卻是:她又開始嘮叨了!這幾乎是大多數人的本能思維模式:說這么多,是覺得我不會洗澡嗎?
面對這種過度關懷,我歸納了三種基本的回應方式:
1. 直接對抗式回應(我以前常用的方式):
* “好了,別說了。”
* “知道了,閉嘴!”
* “你怎么這么煩?”
* “能不能閉嘴?我這么大了還不知道嗎?”
這種回應往往源于長期的控制感和情緒積壓。當內心的委屈和憤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容易爆發出來,形成“以情緒對抗情緒”的局面。
2. 反諷式回應(我當時的回應):
* “要不你來幫我洗?”
表面上看,這句話似乎沒有明顯的情緒對抗,顯得我克制了不少。但深究其本質,這種帶著諷刺意味的話,依然暗含了對抗和不認可——它既是對母親過度干預的不滿,也是一種急于證明自己“不需要你教”的防御姿態。
3. 認同+正向表達式(朋友建議的理想回應):
* “非常感謝媽媽對我這么細心!我知道你是為我好。現在我長大了,洗澡這點小事能自己安排好的。要是真遇到不確定的地方,我一定問您!”
與朋友復盤這件事時,他們認為,如果我內在能量更充足、更平和,就能這樣回應:真誠地感謝對方的關心,平和地表明自己已經具備的能力,同時開放地表示未來遇到困難會尋求支持。
反思:
你看,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狀態下,選擇的回應方式可以截然不同。這些回應方式,就如同鏡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我們內在的模式狀態:是情緒主導?是壓抑的反抗?還是平和且有力量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