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中國起源說”:基因組研究證實赤豆栽培發祥于日本
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位于茨城県筑波市)與臺灣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基因組分析證實,制作紅豆飯與和果子餡料不可或缺的赤豆,其栽培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繩文時代。這項研究推翻了“赤豆與水稻、麥類同樣是在彌生時代從中國大陸傳入”的傳統觀點,相關論文已發表于美國《科學》雜志。
研究表明,赤豆栽培可能始于農耕民族彌生人到來之前的日本,這為考古學界“繩文人并非純粹狩獵采集民族”的研究結論提供了新佐證。在約6000-4000年前的繩文時代后期遺址中,考古學家不僅發現了赤豆遺存,更注意到當時日本赤豆的顆粒尺寸已明顯大于同時代的中國品種。學界曾推測大顆粒赤豆可能經過人為選育,并提出赤豆栽培日本起源說,但因氣候因素也可能導致顆粒變異,該假說始終缺乏科學實證。
研究團隊對亞洲各地栽培赤豆及其野生祖先種蔓豆共計693個品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核基因組分析顯示,中國南部栽培赤豆的遺傳多樣性高于日本品種。按照常規認知,遺傳多樣性更高的地區通常被認為是作物起源地。
然而,當研究者轉向分析僅繼承母系(胚珠)基因組的葉綠體基因組時(父系花粉基因組在遺傳過程中會降解),發現中日兩國的栽培赤豆都與日本蔓豆具有相同遺傳特征,而與中國蔓豆存在顯著差異。這一關鍵證據證實:栽培赤豆確實源自日本野生蔓豆,之后才由中國引種傳播。
被認為是栽培赤豆祖先的野生蔓豆原本種皮呈暗黑色,栽培赤豆則因基因突變轉為紅色。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大量樣本的全基因組數據發現,攜帶突變基因的個體約從1萬代前開始顯著增加。雖然這種基因突變不利于野生環境下的生存,但由于其更佳的烹飪特性及人類對紅色的偏好而成為人工選育對象。加之赤豆屬于一年生植物,由此推斷人類開始栽培赤豆的歷史可追溯至約1萬年前。
臺灣大學指出,這一發現證實繩文人不僅從事狩獵采集,實際上已具備原始農業知識與栽培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