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條外送通道簽訂,破解綠電外送瓶頸
2025年6月,內蒙古與河北省、國家電網簽署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協議,這是自治區“沙戈荒”大基地的首條配套外送通道。該項目起于鄂爾多斯達拉特旗,止于河北滄州,全長700公里,送電容量800萬千瓦,年輸送綠電約360億千瓦時(相當于河北省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的7%)。配套電源裝機1620萬千瓦,包括800萬千瓦光伏、400萬千瓦風電、20萬千瓦光熱及400萬千瓦調節性煤電,通過“風光火儲一體化”模式實現綠電規模化外送。此舉標志著內蒙古新能源從本地開發轉向跨區域消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清潔能源支撐。
二、“沙戈荒”大基地規模與模式創新
內蒙古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里等沙漠地區規劃了總規模4800萬千瓦的大型風光基地,占全國沙戈荒基地總量的三分之一。核心項目包括:
- 三峽庫布其基地:全球最大沙戈荒項目,規劃光伏800萬千瓦、風電400萬千瓦,配套煤電及儲能。一期100萬千瓦光伏已于2023年并網,二期計劃2025年投產。
- 華電騰格里基地:總裝機1600萬千瓦(光伏800萬、風電400萬),2024年底已完成200萬千瓦光伏并網,全容量投產后年發電量240億千瓦時,治沙面積超15萬畝。
基地采用“光伏+生態治理”模式,例如庫布其項目將植被覆蓋率從不足15%提升至65%,實現發電與治沙雙收益。
三、風電太陽能裝機跨越式增長
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新能源總裝機達1.3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成為主體電源。具體進展包括:
- 太陽能:2023年光伏裝機740萬千瓦,發電量52.75億千瓦時;2024年騰格里、庫布其等基地加速推進,單期項目規模均超百萬千瓦。
- 風電:2023年裝機224萬千瓦,發電量同比激增368.86%;國家電投等企業2023年投產4個風電大基地(310萬千瓦),年減碳753萬噸。
2023年全區新能源發電量12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59%;2024年外送綠電600億千瓦時,占全國跨省綠電輸送重要份額。
四、本地消納與產業升級協同推進
為提升綠電利用率,內蒙古創新推行6類消納模式(如源網荷儲、風光制氫),2025年目標本地消納新能源電量超2000億千瓦時。典型案例包括:
- 氫能轉化:綠電制氫規模達107萬噸/年,鄂爾多斯氫能重卡加注站實現商業化運營。
- 裝備制造:形成“風光氫儲”全產業鏈,包頭單晶硅產能占全國40%以上,呼和浩特吸引45家能源頭部企業落戶,2025年裝備制造業產值目標2700億元。
五、后續發展潛力
- 裝機目標:2025年計劃新增新能源并網4000萬千瓦,總裝機突破1.7億千瓦;鄂爾多斯“風光氫儲車”產業總產值目標5000億元。
- 技術升級:探索構網型技術、多能互補協同控制,提升沙戈荒基地并網友好性;新型儲能裝機2024年達1032萬千瓦,2025年計劃新開工1000萬千瓦。
- 外送通道:蒙西至京津冀工程為起點,后續庫布其至上海、騰格里至江西等特高壓通道將陸續推進,支撐4.55億千瓦國家級沙戈荒基地目標。
結語
內蒙古依托“沙戈荒”資源稟賦,通過“基地化開發+外送通道+本地消納”三維路徑,已成為全國新能源轉型標桿。隨著首條外送通道落地及產業鏈縱深發展,其綠電產能與生態效益將持續釋放,助力國家“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戰略。
注:本文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