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老陳,血液透析3年了。最近幾個月,他總覺得嘴里沒味,飯菜如同嚼蠟,走幾步樓梯就心慌氣短,連和老伴去公園遛彎的力氣都沒有了。起初以為是透析后“正常”的疲憊,直到一次全面檢查揭開了真相——嚴重的鋅與鐵缺乏正在悄悄侵蝕他的健康。
尿毒癥,這個慢性腎衰竭的終末期階段,如同一道沉重的枷鎖,禁錮了腎臟清除代謝廢物與毒素的能力。在這復雜的病理迷宮中,除了毒素堆積,微量元素的代謝失衡同樣是一把懸在患者頭頂的“隱形利劍”,其中鋅與鐵的缺乏尤為普遍且危害深重。
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卻被尿毒癥悄悄偷走:
* 透析流失:血液透析如同一把“雙刃劍”,在救命的同時,鋅分子能輕易穿過透析膜丟失。
* 食欲不振:尿毒癥帶來的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讓富含鋅的牡蠣、紅肉、堅果等食物難以進入體內。
* 吸收障礙:尿毒癥毒素蓄積及藥物影響,腸道吸收鋅的能力大打折扣。
老陳食不知味、傷口愈合慢,甚至反復感冒,正是身體在發出缺鋅的警報!鋅是味覺素的核心成分,缺乏直接導致味覺遲鈍、食欲更差,形成惡性循環。它更是免疫系統的重要“士兵”,缺鋅削弱抵抗力,讓感染有機可乘,傷口愈合也變得遲緩。
二、鐵:匱乏的“生命燃料”制造者
鐵,是造血的核心原料,卻成了尿毒癥的“稀缺資源”:
* 攝入銳減:與鋅相似,食欲不振和飲食限制嚴重影響了動物肝臟、紅肉等富鐵食物的攝入。
* 隱性失血:尿毒癥患者凝血功能常受影響,加上頻繁抽血化驗、透析管路殘血等,造成慢性失血。
* 吸收障礙:體內堆積的毒素、炎癥因子以及常用磷結合劑,都會干擾腸道對鐵的正常吸收利用。
老陳的心慌氣短、面色蒼白、極度疲乏,正是嚴重缺鐵性貧血的典型表現!鐵是血紅蛋白的核心,缺鐵意味著血液攜氧能力斷崖式下降,身體各器官如同在“缺氧”狀態下運行,心臟不得不加倍工作,導致心慌、乏力、活動耐力急劇下降,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建議:
1. 科學評估是關鍵:定期監測血清鋅、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等指標,明確缺乏程度。
2. 膳食調整打基礎:在醫生和營養師指導下,努力增加富含鋅(適量瘦肉、蛋黃、貝類)和鐵(動物血、紅肉、肝臟)的食物攝入。注意搭配維生素C(新鮮蔬果)促進鐵吸收。
3. 藥物補充不可少:中重度缺乏時,醫生常會處方鋅補充劑。補鐵更為重要,口服鐵劑是首選,嚴重者或口服不耐受時,靜脈鐵劑能快速有效糾正貧血(需嚴格遵醫囑,警惕過敏風險)。同時,合理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是治療腎性貧血的基石。
4. 關注透析影響:與醫生溝通優化透析方案,盡可能減少營養素的丟失。
老陳在醫生指導下調整了飲食(每周增加半斤豬肝或鴨血),并開始服用復合納米鋅鐵補充劑。幾周后,他驚喜地發現飯菜有了滋味,和老伴散步時呼吸也順暢多了,久違的精力似乎又回到了身上。
尿毒癥患者體內的鋅與鐵缺乏,絕非小事。它們如同生命樂章中悄然走調的音符,無聲無息中侵蝕著健康根基。關注這些“沉默的警報”,早識別、早干預,是提升生活質量、抵御并發癥的關鍵防線。在對抗尿毒癥的漫長征程中,守護好這些微小的生命元素,就是守護一份實實在在的生機與活力!
> 健康提示:50歲以上人群是腎臟疾病高發群體。若存在長期高血壓、糖尿病、反復浮腫、異常疲乏、食欲不振、夜尿增多等情況,請務必重視腎臟健康檢查。營養評估與管理應貫穿腎病治療全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