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累計虧損三十多億元的海辰儲能首度實現2.88億元盈利,并躋身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前三,按下港股上市的加速鍵。
然而,亮眼增速背后,是應收賬款高達83.15億、客戶與供應鏈高度集中的隱憂,以及儲能電池價格三年暴跌六成的殘酷現實。
在全球儲能“量升價跌”的競速局中,海辰押注的“純儲能”戰略能否支撐其穿越周期?海辰的路徑選擇究竟是突圍,還是豪賭?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是正文:
01
轉虧為盈下的上市沖刺
伴隨著儲能市場的新一輪資本熱,海辰儲能沖刺港股上市,試圖在資本市場上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這家2019年末成立的年輕企業,從成立之初便“押寶”儲能賽道。
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海辰儲能是全球鋰離子儲能電池出貨量GWh級別以上中,唯一專注儲能領域的企業,已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
根據其招股書披露,2024年公司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達35.1GWh,位列全球第三。
與行業內普遍增收不增利的儲能企業不同,海辰交出了一份盈利雙收的答卷。
2024年,公司首次實現盈利,凈利潤達2.88億元,而此前,公司在2022與2023年分別凈虧損17.77億元和19.75億元,累計虧損三十多億元。
三年間,海辰儲能營收也由36.15億元暴漲至129.1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9.0%。
然而,快速增長的營收背后,還有市場競爭帶來的沉重壓力。
過去幾年,公司各項費用開支出現明顯增長,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97億元、4.85億元和5.3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7034.3萬元、2.4億元和3.0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行政開支費用極高,分別為6.53億元、7.1億元和7.9億元,仍存在較大的降本空間。
同時,在收入高增速的另一面,海辰對大客戶的依賴也越來越明顯。
2024年,海辰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總營收的47.9%,較2023年提升17個百分點,最大客戶的貢獻更是從8.8%升至17.3%。
這意味著,若客戶結構發生明顯波動,或者單一大客戶需求銳減,可能直接影響公司營收表現。
不僅是客戶端,海辰的供應端也未見顯著分散。
2024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占采購總額的30.7%,最大供應商占比達15.8%,雖然相較于22年前五大供應商占比52.8%,公司的供應商集中度已經有所改善,但在原材料價格波動頻繁的背景下,當前的集中結構同樣存在潛在擾動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應收賬款由2022年的2.23億元激增至2024年的83.15億元,銷售回款壓力不容忽視。
總的來看,海辰能在狂卷的賽道扭虧為盈已是不易,未來,如何降本并提升供應鏈獨立性是值得海辰思考的話題。
02
專注儲能路線跑得嗎?
在沖刺上市的節骨眼上,海辰儲能將核心資源押注在儲能這條主線上。
分業務來看,2024年,公司儲能電池業務收入達79.61億元,占比高達61.6%,是其最核心的業務板塊,然而,與公司對外宣傳的“主打”不同,該板塊近年來的收入占比卻出現下降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儲能系統業務在24年來到了46.71億元,收入占比從22年的25.2%提升至36.2%。
而從產品布局來看,海辰的儲能業務跑得很快,還得益于公司的多元產品線布局。
自成立以來,公司連續推出280Ah、314Ah、587Ah等多代儲能電芯,并配套推出5MWh、6.25MWh液冷系統,以適應各類時長儲能系統需求。
尤其是長時儲能領域,2024年,海辰儲能全球首發適配長時儲能場景的∞Cell 1175Ah儲能電池及∞Power 6.25MWh長時儲能系統,在電芯容量和儲能時長上搶占行業變革窗口期。
2024年,海辰儲能儲能電池出貨量達到35.1GWh,近3年復合增速達到167%。
技術升級之下,新品能否同步轉化為真實利潤,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招股書數據顯示,公司儲能電池平均售價為0.8元/Wh,2024年已跌至0.3元/Wh,降幅超過六成,但該部分產品銷量也從22年的3.3GWh來到24年的28.3GWh,規模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降價帶來的盈利壓力。
然而,儲能電池單價的快速壓縮也不容忽視,即使毛利率短期有所回升,公司仍需關注盈利空間的拓展問題。
當前,海辰正將儲能系統打造為“第二增長曲線”,而公司該部分產品的平均售價一直穩定在0.9元/Wh,毛利率相較儲能電池也更有優勢,或可成為未來支撐企業業績增長的關鍵。
這背后的邏輯也不難理解。
作為儲能產業的上游,電芯電池市場極度內卷,價格戰長期壓制利潤空間,且各廠商技術升級速度相差不大,都是在大容量與長時賽道上狂奔,在短期難以拉開顯著差異。
而系統集成作為下游環節,更看重客戶渠道與市場拓展能力,國內的五大六小、海外的歐美傳統市場與中東等新興市場仍有發展潛力,也給相關企業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從產品上看,海辰在高舉高打的技術路線上跑得確實足夠快,但如何跑的穩,還要看客戶結構如何調整、量產能否有效兌現。
對于海辰而言,沖刺港股意味著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03
出海與內卷之間,海辰做何選擇
在國內儲能價格戰逐步演化為成本極限游戲的當下,越來越多廠商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
海辰儲能也不例外,甚至走得更快。
過去三年中,海辰儲能來自中國內地的收入由36.15億元提升至92.17億元,占比則由100%下滑至71.4%。
在出海戰略之下,公司主打歐美傳統市場,海外地區收入也由3.3萬元提升至37億元,占收入比重由0提升至28.6%,成為業績亮眼的板塊。
當前,公司通過“產能落地+本地制造”的方式,加速構建全球供應網絡與交付能力。
2024年,海辰投資1億美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投資建設年產能10GWh的儲能電池系統工廠,自此,公司也成為首家在美國本土落地儲能系統產能的中國廠商。
對于企業出海而言,本地制造不僅有助于繞開高額關稅和政策壁壘,也將提升其在北美市場的訂單談判力與交付響應速度。
從海外項目落地成果來看,在美國,公司已服務多個超過400MWh的大型儲能項目,在歐洲,公司完成并網55MWh的Razlog項目,公司已經積累了Jupiter Power、Lightsource BP、Samsung C&T等知名企業在內的全球優質客戶資源。
而出口擴張的背后,是國內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危機。
根據招股書的數據披露,各報告期內,公司廈門與重慶兩大生產基地產能利用率均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情況,公司的存貨相應逐年增長,國內產能如何消化成為重點問題。
與此同時,“走出去”并不等于“站穩腳”。
當前,全球儲能市場早已從產能競速,進入以交付周期、系統穩定性和長期服務能力為核心的深水競爭區。
從頭部廠商的出海來,陽光電源、寧德時代憑借著強大的技術與渠道,已經在中東等新興市場開啟混戰,紛紛拿下大額訂單。
而多數海外項目中,公司仍以“組件供應商”的身份參與,距離“方案提供商”仍有不小差距。
想要吃下儲能項目鏈條中的核心價值,海辰還需時間與資源,來構建更完整的交付閉環。
04
尾聲
當中國儲能電芯進入拼庫存、拼價格、拼周期的新階段,海辰儲能的故事,仍是典型的高成長敘事。
快速擴張、技術迭代、出貨躍升、一度沖進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前三印證了海辰的崛起,而沖刺港股IPO確是市場對公司未來耐力提出的考驗。
未來,海辰能否補足系統集成與品牌勢能的短板,將決定其能否從“高增長黑馬”進階為“長跑冠軍”。
這場突圍,既需要戰略定力,也需要對市場風向的精準預判。
時間,或許是比資本更稀缺的資源。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 XINLIU -
喜歡就獎勵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