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到新疆喀什,跨越5000公里,4天7場演出,足跡從喀什市區到海拔超3000米的托云牧場、“高原稻鄉”皮拉勒鄉等地……前不久,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帶領上海群文潤疆小分隊,攜手上海輕音樂團跋涉七地,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藝節目,為喀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草湖項目區的群眾帶來上海人民的深情問候。上海藝術攝影協會則攜手春秋旅游公益援疆團隊,前往喀什城區、塔縣、莎車縣、葉城等地,記錄新疆豐富多元的地貌、非遺傳承情況及絲綢之路上的人文景觀。
糅合了《金梭和銀梭》《青春舞曲》的旋律、由上海輕音樂團改編的《金梭銀梭致青春》在喀什第六中學響起,拉開了上海群文潤疆行首場演出的序幕。當天,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文藝小分隊帶來的《戲韻變臉》、雜技《倒立射箭》、魔術表演、二胡演奏、海派木偶劇《阿寶奇遇記》等精彩節目,贏得了觀眾陣陣掌聲。上海輕音樂團還帶來了《在那遙遠的地方》《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上春山》等熟悉的歌曲,以及樂團根據過往邊疆行活動新創作的歌曲《三千年之戀》《我在澤普等著你》《葉爾羌河的聲音》等,孩子們聽到歌中熟悉的地名就開始歡呼。
這次來看上海藝術家演出的都是高三玉蘭班的學生,老師希望孩子們在高考前緊張的學習之余能放松一下,享受藝術的熏陶和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次,上海在我們眼里、心中具象化了。節目太精彩了,希望下次還能看到你們的演出。”學生熱則耶表示,今后也想去上海看一看。
喀什第六中學黨委委員、副校長郭志峰是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干部,上海藝術家的到來讓他特別高興。據悉,喀什第六中學的校區為上海第十批援疆建設項目,大門一比一復刻上海交通大學的百年老校門,這次演出所在的光華樓與復旦大學標志性建筑同名,優秀班級以上海市市花命名為玉蘭班……處處都蘊含著上海元素。“在持續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感與日俱增。”郭志峰說。
位于兵團草湖項目區的四十一團學校是本次潤疆行的第二所學校。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文藝小分隊在教學樓前的廣場上搭起了舞臺,組織全校師生觀看演出。平時在課堂上有點靦腆的孩子,在廣場上釋放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孩子們的熱情也感染了演員,大家共同將現場演出變成了大合唱和斗舞場。四十一團學校校長陳寧看到這一幕很感動:“你們從上海帶來這么一場高品質的節目,為新疆的孩子們打開了一個窗口、照進了一束光,鼓勵他們走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學更多知識建設我們的祖國。”演出結束,四十一團學校的老師還和潤疆小分隊的成員舉行了一場籃球友誼賽。
上海藝術攝影協會的攝影家與塔縣拉齊尼小學的同學合影留念
此后,小分隊又走進托云牧場、紅旗農場以及布拉克蘇鄉、皮拉勒鄉、巴合齊鄉等地,進團場、下連隊,在村居委活動室、百姓大舞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不同舞臺進行演出。其中,在托云牧場,有些演員還產生了高原反應,表演變臉的黃志林一戴上臉譜套,穿上戲服就有些喘不過氣,翻跟斗、舞大刀、耍金箍棒比平時也更費力。但他還是堅持下來,沒有讓節目效果因此打折。
2021年7月,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和喀什文化館簽署合作協議,近幾年,兩地文化交流愈加頻繁。“今后,我們將繼續整合更多社會力量,把優質文化資源帶到新疆,讓這里的群眾可以欣賞高質量的文藝作品、提升美育素養。此外,我們還將著力為新疆優秀文藝團隊到上海演出提供更多機會,辦好兩地文化交流周等品牌項目。”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鵬宏說。
“回首十多年援疆路,上海和喀什早已血脈相連。”喀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劉輝說,“正是上海的鼎力相助,喀什在文化旅游領域實現了從蓄勢待發到蓬勃發展的可喜變化,其魅力正被更多國內外朋友知曉。兩地百姓也在文化互動中增進了友誼、加深了了解,文化潤疆成果累累。我們誠摯邀請上海的藝術家來喀什,記錄這片土地的壯闊、這里人民的熱情,將喀什的故事傳遞到更多人心中。”
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黃藝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