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平安銀行回應推出存5萬元定期送LABUBU,銀行存款送盲盒,傳統銀行吸存的"破圈"實驗。
作為金融從業20多年的前銀行高管,我從未想過會在銀行大廳看到年輕人排隊存款的奇觀。
2025年6月,平安銀行西安某支行"新客戶存5萬元定期6個月送LABUBU盲盒"的海報,在社交媒體引發核爆式傳播。
短短三天內,北京、深圳、石家莊等十余個城市的分支機構迅速跟進,甚至有客戶跨省辦理線上預約。
作者:財經有料哥、小愛【有料財經】
這場被網友戲稱為"最硬核追星"的金融活動,暴露出傳統銀行在年輕化轉型中的焦慮與突破。
一、事件溯源:LABUBU為何成為攬儲"硬通貨"
饑餓營銷的勝利:泡泡瑪特旗下LABUBU 3.0系列自4月底發售即出現"一盒難求",官方渠道售價69元的盲盒在閑魚被炒至上千元,聯名款更突破2萬元。
平安銀行工作人員透露,選擇該IP是市場調研顯示其18-35歲受眾與銀行目標客群高度重合。
規則設計的精妙:據有料財經了解,平安銀行吸存活動限定純新客戶且需開立儲蓄卡+信用卡組合,看似贈送成本高昂,目前LABUBU 3.0盲盒市場價格約800元,實則通過交叉銷售提升客戶終身價值。
有料財經按照平安銀行2024年平均凈息差1.87%,以5萬元6個月定期存款計算,銀行可獲得約467.5元利差收入,銀行直接吸存成本大幅降低至300元出頭,以較低成本吸納一大批優質的潛力存款客戶,這一筆生意做得劃算。
監管的灰色地帶:盡管《商業銀行法》禁止"不正當攬儲",但是平安銀行將LABUBU盲盒贈品定義為"新戶禮遇",而非存款掛鉤獎勵,這種合規性灰色地帶顯示出金融機構在激烈競爭下的創新彈性。
二、代際碰撞:Z世代用消費邏輯重構金融
我在銀行網點大廳目睹了令人玩味的場景:00后客戶反復確認盲盒版本時,對于存款利率等漠不關心,銀行經理則困惑于年輕人愿意為概率性商品鎖定大額資金。
這種認知錯位背后是兩種價值觀的交鋒。
銀行視角:LABUBU盲盒只是獲客和吸存抓手,終極目標是培養銀行客戶儲蓄習慣。
用戶邏輯:我來銀行存款是獲得稀缺潮玩的"付費門檻",類似游戲氪金機制,我要的是LABUBU,才不關心銀行存款對我有什么意義和價值。
有料財經認為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由此衍生出的新型黃牛黨。
有組織者批量注冊新卡囤積盲盒,再以"存款權益轉讓"形式二次獲利。
這種金融行為異化現象暴露出銀行吸存拉客活動設計當中存在的漏洞,值得警惕。
三、行業漣漪:金融+IP聯動的危與機
事件發酵后,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迅速推出類似活動,但是模仿者多停留在物質激勵層面。
相比之下,有料財經分析平安銀行存款送LABUBU的成功關鍵在于:
情感賬戶的充值:通過LABUBU構建的"可愛經濟學",將冰冷的金融交易轉化為情感體驗,這與當年星巴克貓爪杯的爆紅邏輯異曲同工。
場景化金融的試水:把銀行網點變成潮玩社群線下據點,后續可延伸二手交易、IP聯名信用卡等生態。
四、平安銀行事件的冷思考:當熱潮退去后,還留下什么?
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存款因為LABUBU來,也會因LABUBU走,某銀行支行因為盲盒斷貨引發客戶集體轉出存款,暴露了實物掛鉤活動的可持續性難題。
更嚴峻的是,財經有料哥分析這種吸存拉新模式,可能加劇銀行金融機構的"補貼依賴癥",偏離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歡迎關注有料財經,帶你看懂金融事件背后真相。
站在金融行業變革十字路口,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以下幾點:
銀行創新不應止于噱頭:相比平安銀行LABUBU盲盒吸存的熱鬧,瀘州銀行"樂業貸"通過AI風控服務125億涉農貸款更顯金融本色。
年輕化不等于娛樂化:廣發銀行"國壽616"將健康管理與金融服務結合,提供了更有價值的年輕客群運營樣本。
金融業監管需要動態平衡:某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2025年科技金融案例顯示,真正的創新應建立在風險可控基礎上!
這一場平安銀行LABUBU營銷事件,狂歡后留下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當年輕人取出到期存款后,有多少人會因為LABUBU盲盒的情懷留下來成為銀行存量客戶?
財經有料哥認為銀行使用潮玩盲盒打開了門,但是需要用真正的價值服務才能守住、留住客戶。
正如某位凌晨排隊的95后客戶所言:"我愛的LABUBU會絕版,但好的金融服務應該永遠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