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無比柔軟,記憶的長河沉淀著生命中曾經的過往。行走在流逝著的歲月里,遇見的都是各民族交融的感人故事。2024年立冬時節,一位75歲的名叫陳守蘭的老人,把她父親生前留下的兩件珍貴民族文物——獨龍族傳統藤籮、獨龍族傳統麻線網包,捐贈給云南民族博物館收藏。
時光追溯到70年前,陳守蘭的父親陳世鳳響應“支援邊疆、建設怒江”的號召,從師宗縣來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各民族群眾一起建設怒江。陳世鳳直到離休后才返回老家師宗安享晚年。
陳守蘭是陳世鳳的小女兒,1960年,她隨父親進了怒江,并與父親在怒江生活了許多年。一提及怒江,陳守蘭就跟她的父親一樣,有著特別的情感。她對怒江的一草一木以及風土人情耳熟能詳,特別是說到獨龍族傳統藤籮、獨龍族傳統麻線網包的制作過程,更是如數家珍。
獨龍族聚居于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北部中緬邊境的獨龍江流域,獨龍族挎包是獨龍族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陳守蘭捐獻的兩件珍貴民族文物,是她父親陳世鳳離休回老家師宗縣時,帶回去收藏至今的。屈指一算,這兩件文物離開故土已經數十年,可以稱得上是“老物件”“老游子”了。
最美的年華深處掩映著多少難忘的過往。年少時,那些唱過的歌、走過的路都隨著時光而流逝了,曾經深愛過的人,如今早已不在燈火闌珊處……日歷翻到1958年,時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府辦公室秘書科科長的陳世鳳參加了民族工作隊,并與另外6名干部主動要求到最邊遠、最貧窮、最落后、最封閉的獨龍江流域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他們融入了當地各民族群眾的生活中。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陳世鳳為了探尋水晶礦和鐵礦,南北往返,風餐露宿,穿梭在獨龍江流域。他與群眾一起攀懸崖、爬天梯、過溜索、住巖洞、吃野果。陳世鳳還兩次登上高黎貢山最高的嘎娃嘎普雪山探礦。第二次進山,他一個人在山上度過7天,因斷炊陷入險境,后來在挖貝母的老鄉幫助下才脫離了危險。探礦結束后,陳世鳳沒有回獨龍江南端的孟當村,而是直接在迪政當村住了下來,與當地群眾同甘共苦。
時光,流逝著,歲月,沉淀著,搖曳了多少淡淡的喜悅與憂傷。在這艱辛的歲月里,陳世鳳時時處處得到獨龍族群眾的關心與幫助。比如在找礦途中,老鄉幫他背行囊,還不時提醒他腳下的危險。晚上住到獨龍族群眾家里,老鄉生活再困苦也總會把最好的食物拿出來款待他。雖說帶路到嘎娃嘎普雪山的獵人邦格魯與陳世鳳相處只有短短10余天,分別時雙方都依依不舍。過溜索時,邦格魯總要選最好的溜棒給陳世鳳。溜索一旦不安全,迪政當村民密東普的母親就不讓陳世鳳到江對岸去勞動……陳世鳳在獨龍江畔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轉眼就是一年多。他盡自己的所能回饋獨龍族人民,為獨龍族群眾服務,教群眾讀書識字,帶領群眾搞生產樣板示范,改善居住環境,傳授先進生產方式,他們都視對方為親人。因此,陳世鳳在1959年6月離開時,將自己在獨龍江畔用過的獨龍族傳統藤籮、獨龍族傳統麻線網包作為念想,帶出了獨龍江。陳世鳳回到知子羅(當時的州政府駐地),工作、學習、生活,光陰荏苒,直到他從怒江州建設銀行行長的崗位上離休回老家,他也把“老物件”帶在身邊。1996年12月,陳世鳳在老家去世,他生前留下的“老物件”也由小女兒陳守蘭作為懷念父親的念想而珍藏著。
陳守蘭是在怒江生活、長大的孩子。早年進怒江知子羅時,她就看見過她父親掛在宿舍房門背后的藤籮與麻線網包,后來知道了它們來自獨龍江,老物件因時光與人情而裝滿的故事,她卻不知。
時間可以讓深邃的東西越來越厚重,也可以讓閃光的東西越來越溫暖。當時的陳守蘭只是將“老物件”當作是父親回憶往昔的信物,因為父親很愛惜它們。其實,獨龍族傳統麻線網包在現在的日常生活里用處已不大。直到有一次閑聊,父親主動跟她談及這“老物件”的過往。父親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陳守蘭感動,也讓她明白“老物件”的珍貴。曾經的生活十分困苦拮據,時常搬家的父親寧可扔了別的東西,也一直把這最普通不過的“老物件”珍藏著。
歲月告訴我們,愛必須與時日一起成長,最好的念想是在時光最深處!其實,陳守蘭真正理解和讀懂父親對這兩個“老物件”所飽含的深情,是在父親去世25年后。那是2021年,這一年陳守蘭的母親剛好100歲,并成為“百歲紅嫂”之一:陳守蘭家冒著生命危險守護三名邊縱隊員的故事,在當地廣為傳頌。也是在這一年,陳守蘭開始謄抄和整理她父親在獨龍江期間記的日記。在反復辨別、校對、核實的過程中,陳守蘭隨著父親的心路,回到了那段艱辛歲月。那些有關的地名、人名、情景、人事都躍然紙上;那些父親走過的地方——黑凹地、孟當、巴坡、孔當、迪政當等村名、山名自然地活躍在墨香里;那些與父親在獨龍江鄉有過生命交集的人——孔志清、白麗珍、楊世榮、布南、邦格魯、密東普、李春山在腦海里一一鮮活起來。
陳守蘭通過整理她父親的“獨龍江日記”,讀懂了“老物件”凝結著的時光記憶。她將民族文物捐獻出來,也是想讓更多人讀到、讀懂獨龍族挎包里感人的故事,以及支邊干部對怒江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和為民擔當的真摯情懷。
寫到這里,我忽然想起一句話:我們行走在流逝的歲月里,時光越老,人心越淡。現已步入老年的陳守蘭女士決定將這兩件見證著邊疆今昔、魚水情深的文物捐贈給云南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意義可想而知。歲月靜好,時光的記憶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里深藏的民族發展史。
“老物件”,早已將時光定格在記憶的最深處。
作者:和德海(作者單位系瀘水市教育體育局)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