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漢是后墳村土生土長的農民,1940年代出生。他一輩子沒出過遠門,年輕時靠種地養家,后來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就靠女兒劉春花接濟。1988年那會兒,中國正搞改革開放,城里人日子好起來了,可像后墳村這樣的地方,還是很窮。
劉老漢家住的是土坯房,屋里除了幾件破家具和那臺電視機,什么值錢玩意都沒有。他老伴兒走得早,女兒劉春花是他一手帶大的。春花讀過高中,在縣城工廠上班,算得上村里少有的“文化人”。
劉老漢去世那年冬天,村里人幫著簡單辦了喪事。之后,劉春花回老家收拾東西,想著把父親用過的東西整理一下,能留的留,不能留的就處理掉。她翻箱倒柜時,在床頭柜里找到了那個破木盒。盒子不大,木頭都裂了,鎖扣銹得不成樣子,看起來像是放了好多年沒人動過。
劉春花費了點勁才把盒子打開,里面赫然是一串項鏈。這串項鏈由108顆珠子串成,珠子有粉色和藍色兩種,交替排列,每27顆就夾著一顆稍大的珠子,整串看起來挺精致。珠子摸起來涼涼的,帶著點光澤,劉春花一眼就覺得這東西不簡單。
她爹一輩子種地,家里窮得連個像樣的鐵鍋都沒有,哪來的錢買這么漂亮的首飾?她問過村里幾個長輩,大家都說沒見過劉老漢拿過這東西,也沒人知道這玩意的來歷。
春花心里納悶,琢磨著這可能是老輩兒傳下來的東西,可她爹從沒提過家里有啥值錢的家當。她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決定拿去縣城找人看看,弄清楚這到底是啥。
劉春花把項鏈包好,第二天就去了縣城的珠寶店。那會兒喀左縣城不大,珠寶店也就是個小門面,老板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見多識廣。
她把項鏈拿出來,老板接過去翻來覆去地看,皺著眉頭研究了半天,說這珠子可能是碧璽和藍寶石,但具體值多少錢他也說不上來。串珠子的線看著挺舊,像是有些年頭了,可老板也不敢肯定是啥年代的玩意兒。他建議春花去縣文化站找專家看看,說不定能搞清楚來路。
春花一聽有道理,謝過老板就直奔文化站。文化站是縣里管文物的地方,里面有幾個懂行的老專家。她到那兒時,正好碰上張先生在值班。張先生五十來歲,戴著副眼鏡,平時專門研究地方歷史和文物。他一見這串項鏈,眼睛就亮了,趕緊拿放大鏡湊上去看。
張先生仔仔細細地檢查了每一顆珠子,又看了看串線的材質,足足忙活了半個多鐘頭。他最后放下放大鏡,抬頭問劉春花:“這東西你從哪兒弄來的?你家祖上干過啥?”春花被問懵了,說這是她爹遺物里翻出來的,她爹就是個老農民,祖上也沒什么特別的。
張先生告訴她,這不是普通的項鏈,而是清朝的朝珠。朝珠是清代當官的配禮服用的裝飾品,108顆珠子有講究,代表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
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隨便用這東西的,能有朝珠,說明佩戴它的人身份不一般。粉藍色珠子可能是碧璽和青金石,材質挺珍貴,工藝也不簡單。張先生越說越激動,說這玩意要是真的,那就是國家文物,得好好研究。
春花聽完有點懵,她家祖上啥時候出過當官的?她爹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連村長都沒當過,咋會有這東西呢?張先生見她一臉茫然,就問她家住哪兒,有沒有啥特別的老物件或者傳下來的故事。春花說她家就在后墳村,村子附近倒是有個老墳,叫啥丹巴多爾濟墓,小時候聽人說過里頭埋了個大人物,可跟她家沒啥關系啊。
張先生一聽“丹巴多爾濟墓”,馬上來了精神。他翻出幾本資料,跟春花講了個大概。原來,丹巴多爾濟是清朝嘉慶年間的一個蒙古族官員,生前在朝廷里干過不少大事。據史料記載,他有一次在皇帝遇刺時拼了命護駕,立了大功,被封為貝勒。
死后,朝廷把他厚葬在喀左縣南公營子鄉后墳村附近,也就是現在的七間房一帶。1980年代,這座墓被考古隊發掘過,出土了一堆值錢的陪葬品,有金銀器皿、玉器,還有不少清朝官員用的東西。
張先生推測,這串朝珠八成是丹巴多爾濟墓里的陪葬品之一。那會兒考古發掘不像現在這么嚴謹,有些東西可能散落民間,被附近的村民撿到。劉老漢的祖上也許有人無意中得了這串朝珠,藏在家里沒聲張,傳了好幾代才到劉老漢手里。劉老漢估計也不知道這東西的來歷,就這么一直放著,直到去世后被春花翻出來。
這個說法聽著挺合理,可春花還是覺得有點玄乎。她家跟蒙古族沒啥瓜葛,祖上幾代都是漢族農民,咋會跟個蒙古貝勒扯上關系呢?張先生也承認,這只是個猜測,具體咋回事還得查查她家的族譜或者村里的老檔案。不過不管怎么說,這串朝珠的身份是板上釘釘的,屬于清朝文物。
春花聽明白后,心里有了主意。她覺得這東西既然是國家的,就不該留在自己手里。她跟張先生說:“這玩意兒我留著也沒用,還是交給你們吧,省得以后惹麻煩。”張先生挺感動,說她這覺悟高,是個好公民。文化站很快開了證明,給春花發了張榮譽證書,還獎勵了她200塊錢。那年頭,200塊錢在農村能頂大用,夠一家人吃喝好幾個月了。
春花拿了證書和錢回了家,村里人聽說這事,都夸她做得對。她自己倒沒覺得什么大事,就是覺得這東西放家里不踏實,交給國家心里才舒坦。
這串朝珠后來被送到遼寧省博物館,成了館里的寶貝。博物館的專家給它做了修復,把斷了的線重新串好,還清理了珠子上的臟東西,恢復了原來的模樣。
他們在展廳里給朝珠專門弄了個柜子,旁邊放了個牌子,寫著它的來歷和劉春花發現它的經過。現在,這串朝珠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每年都有好多人來看,感嘆這東西做得真講究,也好奇它背后的故事。
春花后來也帶她孩子去過博物館。她指著柜子里的朝珠,跟孩子說:“這就是你爺爺留下的東西,咱家沒啥大來頭,可也為國家做了點貢獻。”她拿這事教育孩子,說人得講誠信,不能貪不該拿的東西。
學術界也因為這串朝珠熱鬧了一陣子。專家們對丹巴多爾濟墓又研究了一遍,查了不少清朝的檔案,想弄清楚這串朝珠到底咋流出來的。有人說可能是墓被盜過,有人說可能是當年發掘時漏了東西,總之說法不少。這事兒還推動了文物保護的工作,當地政府開始重視起這些老物件,怕再有啥寶貝流失。
說到劉老漢祖上到底是啥人,其實到現在也沒個準信兒。春花后來翻了翻家里的老物件,也問過村里幾個老人,可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她家沒族譜,老人走得早,口口相傳的東西早就斷了線。張先生的猜測聽著有鼻子有眼,可沒真憑實據,頂多算個可能性。春花自己倒不糾結這個,她覺得爹走了,能留下這么個東西給國家,也算值了。
不過這事確實讓人忍不住多想。一個普普通通的老農,家里咋會有清朝官員用的朝珠呢?是祖上真跟丹巴多爾濟有啥聯系,還是純粹運氣好撿了個大漏?這些問題估計永遠沒答案了,但也正是這份神秘感,讓這串朝珠的故事多了幾分意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