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復盤】央視《共同關注》欄目近日報道:“飯圈”亂象何時休?多部門發力 持續整治“飯圈”亂象。前不久,大量粉絲聚集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國內到達大廳,追星拍照,造成現場擁堵。其中,兩名粉絲在追逐明星過程中情緒激動,發生沖突。由于二人行為過激,擾亂了公共場所秩序,最終,首都機場公安機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之規定,對二人分別處以警告的行政處罰。
如何整治飯圈“亂象”,如何引導理性“追星”,相關部門也在持續發力。據悉,今年以來,針對粉絲在登機口聚集追拍,進入隔離區后追逐、逗留、拍照等擾序行為,首都機場公安局依法嚴厲打擊,目前已對31名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違法行為人進行了行政處罰。
在當今社會,追星現象屢見不鮮,但其中的盲目追星行為卻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這種行為背后隱藏著諸多不成熟的心理機制,它們從個體心理發展、社會認同和情感需求等多個維度交織而成。理解這些機制,不僅能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追星現象,還能為引導人們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自我認同的迷惘與理想化投射
青少年時期以及部分成年早期,是人們形成穩定自我認同的關鍵階段。然而,很多人在這個階段會陷入“我是誰”“我想成為誰”的迷茫之中。此時,明星往往成了他們理想化的模板或替代品。
粉絲們常常把明星視為完美的偶像,賦予他們各種超越現實的特質,比如無與倫比的外貌、驚人的才華、高尚的品格和完美的生活。在他們眼中,偶像仿佛是理想自我的化身。通過認同偶像,粉絲們似乎也獲得了某種價值感,仿佛在說:“我的偶像這么優秀,喜歡他的我也很特別、很厲害。”這種心理現象,其實是一種“借光效應”。
但這種做法并不成熟。粉絲們過度依賴外部的明星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通過自我探索和內在積累來建立穩固的、現實的自我認知。他們往往缺乏區分“偶像形象”與“真實個體”的能力,很容易被表面的光環所迷惑。
二、情感寄托的錯位與補償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會遇到情感上的困境,比如家庭關系疏離、友情受挫,或者感到孤獨無助。追星在這個時候就成了一種情感寄托的方式。明星的作品、動態和人設,成了粉絲們情感慰藉的來源,而追星社群則成了他們情感交流的場所。粉絲們通過支持、守護偶像,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和歸屬感。
然而,這種情感寄托并不健康。粉絲們把對親密關系的渴望,過度投射到了遙不可及的明星身上,卻回避或無力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和維系真正的人際關系。這是一種對現實情感困境的逃避,也是一種替代性滿足。他們沒有意識到,真正的親密關系需要雙向的互動和真實的交流,而明星與粉絲之間,往往只是一種單向的、無法深入的情感連接。
三、歸屬感與群體認同的盲目追求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渴望被群體接納和認同。追星社群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它提供了一個現成的、邊界清晰的“圈子”,大家有著共同的信仰(對偶像的愛)和行為規范(打榜、應援、反黑)。粉絲們一加入這個群體,就能快速獲得強烈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組織”。
在群體內部,成員們共享信息、情感和目標,相互支持和認可。但這種群體認同也有其弊端。群體壓力容易導致從眾行為,甚至為了維護群體立場,粉絲們可能會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他們可能會盲目跟隨群體的行動,比如在網絡控評、攻擊他人等方面表現出“群體極化”和“去個性化”的現象。
這種過度依賴特定群體來獲得認同感的做法并不成熟。粉絲們可能會忽視或貶低群體外的世界,為了融入群體或證明自己的忠誠度,輕易放棄獨立思考。他們沒有意識到,真正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應該建立在更廣泛的社會關系和個人價值之上,而不是局限于一個封閉的圈子。
四、控制感的錯覺與全能幻想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會感到無力和失控。而追星行為,尤其是參與數據、投票、打榜等活動,卻能給人一種虛幻的控制感和影響力。粉絲們通過集體行動,試圖影響偶像的事業發展、公眾形象甚至個人生活,從而產生一種“我能成就他/保護他”的錯覺。
這種錯覺滿足了人們影響他人和掌控局面的心理需求。但問題是,粉絲們把對自身生活的掌控感,錯誤地投射到了無法真正掌控的外部對象——明星身上。他們沒有意識到,明星的成功與否,最終取決于其自身能力和市場環境,而非粉絲的盲目支持。這是一種對現實無力感的代償,也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誤讀。
五、非黑即白的思維與防御性認知
不成熟的認知方式,往往傾向于將事物簡單劃分為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在追星過程中,這種思維表現得尤為明顯。為了維護內心完美的偶像形象,粉絲們會啟動各種心理防御機制。
一旦出現偶像的負面信息,無論真假,粉絲們都會采取否認、合理化、攻擊信息來源等防御策略。他們會把批評偶像的人一律視為“黑子”或“對家”,而無法客觀、辯證地看待偶像作為人的復雜性和可能的缺點。
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包容性認知,無法接受現實的灰色地帶。粉絲們過度依賴防御機制來保護內心脆弱的理想化形象,從而阻礙了理性認知的發展。他們沒有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偶像也不例外。只有接受這一點,才能真正理性地看待偶像和自己。
六、即時滿足與逃避現實的依賴
追星活動往往能帶來即時的、強烈的情緒刺激,比如興奮、快樂、感動。這些活動就像一種“精神快消品”,讓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得愉悅感。因此,當面對現實壓力、挫折或無聊時,很多人會選擇沉浸在追星活動中,以此獲得短暫的快樂和逃避。
然而,這種做法并不成熟。過度投入追星活動,可能會擠占人們學習、工作、社交和發展個人興趣的時間和精力。粉絲們過度依賴外部刺激來獲得即時快感,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他們把追星作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減壓或娛樂方式,卻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挑戰和個人成長的責任。
七、消費主義下的價值混淆
在粉絲經濟和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愛”被簡單地等同于“花錢支持”。很多粉絲認為,花錢越多(買專輯、代言、周邊、演唱會票、打榜等),就代表愛得越深、越忠誠。他們把消費能力與情感深度劃等號,甚至可能超出自身經濟能力進行非理性消費。
這種現象背后,是粉絲們未能建立健康的消費觀和價值觀。他們把情感價值過度物質化、金錢化,混淆了金錢付出與情感投入的本質區別。在消費主義的裹挾下,他們沒有意識到,真正的愛應該是多元的、理性的,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
盲目追星現象背后,往往交織著個體在自我認同、情感需求、歸屬感、控制感、認知發展、現實應對和價值觀塑造等方面存在的不成熟或未解決的困境。這種行為既可能是特定發展階段(如青春期)的暫時現象,也可能是更長期的心理模式。理解這些心理機制,有助于我們更理性地看待追星行為。更重要的是,它為引導青少年和成年人建立更健康的心理應對方式和娛樂方式提供了方向。關鍵在于促進個體的心理成熟,包括發展穩固的自我認同、建立真實的人際關系、培養批判性思維、學會管理情緒和應對壓力,以及形成獨立的價值觀。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追星的過程中,既能享受娛樂的樂趣,又能保持理性和成長。
(來源:心理學家李不言百家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