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與城市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建筑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當物聯網傳感器開始替代卷尺, AI算法重新定義梁柱承重邏輯,傳統土木工程師的知識版圖正在加速崩塌。
權威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智慧建筑市場規模已突破1.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5%%,但具備“土木基底+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缺口卻超過百萬。
在這場由技術革命引發的行業地震中,南華大學以核工業基因作引擎,在“土木 +智能”的交叉賽道上,踩下了轟鳴的油門。
智慧建筑的戰場,本質是一場跨界戰爭。
試想,當某核電站需要設計智能輻射監測系統時,傳統土木團隊看不懂傳感器組網協議,IT團隊算不出墻體承重對設備部署的限制,這種認知鴻溝足以讓價值數十億的項目舉步維艱。確切來說,行業對“雙料人才”的渴求已近乎饑不擇食。
在這場關乎行業未來的人才戰爭中,南華大學做出了的精準判斷。作為中核集團共建高校,其土木工程學院自帶核工業硬核基因——從1958年為核工業培養基建人才起步,60年深耕形成的“核設施結構設計”“輻射防護工程”等壁壘領域,如今成為智慧建筑轉型的獨特跳板。借助土木學科實力,該校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在2024年軟科排名位居全國18名,打出了南華的“超車組合拳”。
強大的師資團隊是南華制勝的關鍵。該校土木工學院的109名專任教師中,有一支由10位博導、70位碩導組成的“硬核天團”,堪稱行業稀缺資源,既有國家注冊電氣工程師、一級建造師等具備行業認證的“雙師型”教師,也有深耕智能控制、建筑節能領域的科研骨干。更有國家杰青、政府津貼專家等行業大咖坐鎮,他們將前沿技術與工程實踐深度融合,為學生搭建起橫跨多學科的知識橋梁。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以土木工程、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主四大支柱,構建了“三階段遞進式”培養體系:大一、大二開設《建筑力學》《電路原理》等基礎課程,筑牢土木根基與電氣基礎,實現 左手畫圖紙、右手編程序” 的知識儲備。而大三聚焦《建筑設備自動化》等智能建筑核心技術,學生可通過各種平臺基地,參與智慧核電園區能源管理等科研項目。
大四以畢業設計與企業實習融合為特色,學生可加入中核集團 “智慧核電建筑”項目或中建三局、中鐵建工智能建造團隊,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流程訓練。這種 “學中做,做中學”的模式,讓南華學子畢業時的項目經驗,相當于普通院校畢業生2年的職場積累。
該校為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學生提供了“校內科研平臺+校外行業基地”的立體化實踐體系。校內依托“建筑環境控制技術省工程實驗室”“中核建核電土木工程與智能建筑結構重點實驗室”等9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學生從大二起即可加入教師團隊,參與智能照明控制系統開發、建筑能耗模擬等科研項目。
而校外實踐則依托50余個實習基地,形成“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遞進式實踐鏈。
2023年,南華與中鐵集團廣州工程局深圳公司聯合開設“新芽班”,并從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建筑安全、安全工程等多個專業中定向招收40名左右的學生,其中不乏有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學生,他們大三時候即可進駐項目現場,在工程師指導下參與智慧工地管理。這種“科研進課堂,入學即簽約”的模式,讓學生畢業時已具備獨立承擔中小型項目的能力。
如今,當智慧建筑的浪潮持續奔涌,南華大學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畢業生們正以扎實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填補著行業百萬級的人才缺口。
他們或是投身中核集團的核電智能建造項目,用技術守護大國重器的智慧運行;或是扎根中建、中鐵等企業,在智慧城市的藍圖中勾勒電氣智能化的細節……
近年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高于96%,在大型設計院(公司)入職率逐年攀升,穩定在30%以上,考研升學率也保持在20%左右,這不僅印證了專業人才培養的卓越成效,更成為南華回應行業變革需求的有力答卷。
從萬億級市場的人才缺口,到南華校園里的知識深耕;從傳統土木與智能科技的碰撞,到復合型人才的破繭而出,這座以核工業為底色的高校,成為了打通建筑與智能任督二脈的行業規則制定者。
南華大學以建筑為背景,建筑電氣為基礎,建筑智能化為方向,把每一位學子打造成智能建筑領域的優秀設計師。站在行業變革的風口,你還在猶豫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