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尼瑪縣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深處,一座座人工鷹架吸引游隼、大鵟等猛禽停棲、筑巢。
據尼瑪縣羅布玉杰野生動物管護站站長格桑倫珠介紹,猛禽是草原鼠類的天敵,其生存與繁衍不僅影響自身物種的延續,還在更廣泛的生態系統中起著平衡生態的作用。因羌塘草原缺少樹木,猛禽只能在地面筑巢,雛鳥受侵害而夭亡的比例很高。近年來,林草部門在羌塘草原上架設人工鷹架,使猛禽雛鳥成活率顯著提高,也有效防止草原局部由于嚙齒動物過度繁衍而引發的草原退化現象,更好維護草原生態平衡。
“我們計劃每年在不同地方新建一些鷹架,讓更多的猛禽翱翔在羌塘草原,也讓草原更綠更美?!备裆愔檎f。
羌塘草原上的一只大鵟飛離鷹架上的巢(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一只大鵟在羌塘草原展翅飛翔(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一只游隼與其雛鳥在鷹架上的巢中(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一只大鵟在羌塘草原展翅飛翔(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6月7日拍攝的在鷹架上巢中棲息的游隼雛鳥。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在羌塘草原上,一只游隼飛離鷹架上的巢(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一只大鵟在羌塘草原展翅飛翔(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在羌塘草原, 一只游隼飛離鷹架上的巢(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羌塘草原上的一只大鵟飛回鷹架上的巢(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羌塘草原的鷹:天空中的生態守護者
在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廣袤草原上,一座座人工搭建的鷹架如鋼鐵衛士般矗立,成為這片高寒生態系統中獨特的風景線。這些高度達5至8米的金屬結構,不僅為游隼、大鵟等猛禽提供了棲息之所,更成為維系草原生態平衡的關鍵紐帶。通過架設鷹架,當地管理部門成功構建起“以鳥治鼠”的生物防控體系,讓猛禽成為守護草原的天然衛士。
羌塘草原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草原之一,其生態系統脆弱而獨特。由于缺乏高大喬木,猛禽長期面臨筑巢困境——地面巢穴易受狐貍、狼等天敵侵擾,雛鳥存活率不足三成。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鵟為例,這種以鼠兔為主食的猛禽,在傳統棲息方式下每年僅能成功撫育1至2只幼鳥。而人工鷹架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金屬支架頂部搭建的木質平臺既防風避雨,又遠離地面威脅,使雛鳥成活率提升至70%以上。
在尼瑪縣羅布玉杰野生動物管護站的監測記錄中,鷹架上的生態鏈運轉清晰可見。大鵟幼鳥在離地6米的巢穴中安全成長,成年個體每日捕食量可達3至5只鼠兔,有效遏制了嚙齒動物對草場的破壞。更令人欣喜的是,這種生物防控手段避免了化學藥劑對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維護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據管護站站長格桑倫珠介紹,鷹架區域草場植被覆蓋率較周邊高出15%,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8%,形成了“猛禽繁衍—鼠害減少—草場恢復”的良性循環。
這片草原上的猛禽種類遠不止大鵟。游隼以時速300公里的俯沖速度稱霸天空,金雕則憑借翼展2米的身軀成為頂級掠食者。而高山兀鷲與胡兀鷲這對“天空清道夫”組合,通過分工協作高效清理動物尸體,既防止疫病傳播,又為土壤輸送養分。這些猛禽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著草原生態的健康程度——當鷹架上幼鳥數量逐年增加時,意味著整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正在恢復活力。
人工鷹架的布局設計暗含生態智慧。管護人員根據猛禽活動半徑,在草原上每隔3至5公里設置一組鷹架,形成覆蓋核心區的防控網絡。每個鷹架配備太陽能監控設備,實時傳輸猛禽活動數據。這種“智能鷹架”系統不僅提高了監測效率,還為科研人員提供了珍貴的行為學資料。數據顯示,架設鷹架后,保護區核心區鼠兔密度下降42%,草原退化速度減緩60%,印證了生物防控的顯著成效。
在這片平均海拔4700米的草原上,鷹架上的猛禽正書寫著生態保護的現代傳奇。當大鵟幼鳥在晨光中展翅試飛,當游隼劃破長空追逐獵物,這些場景不僅是自然之美的展現,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隨著每年新增鷹架數量的增加,羌塘草原的天空將見證更多猛禽翱翔,而這片“野生動物樂園”的生態畫卷,也將在鷹的守護下愈發絢麗多彩。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