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陽光灑在神木紅堿淖景區的湖面,微風拂過,泛起粼粼波光,岸邊超市老板陳平擦了擦額頭的汗,目光落在門前熱鬧的游客群里。16年前那個同樣燥熱的午后,他第一次踏足這里時,腳下的黃沙正順著鞋縫往里鉆——2009年的紅堿淖,除了景區路邊鋪設著六角磚,目之所及盡是連綿起伏的黃沙梁,風一吹就卷著沙粒打在臉上,整個景區一天也見不到多少游客。
“現在你再看!”陳平揮手指向窗外:昔日的沙梁已化作鋪著大理石板的休閑廣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旺季時停車場的旅游大巴能排到兩公里外。這位守著超市過了16年的商戶,親眼見證了紅堿淖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這里的環境著實不錯,就連空氣都變得比以前清新了。游客數量逐年攀升,我的超市生意也越做越紅火。”說起這些,陳平滿臉都是笑意。
紅堿淖的美麗蛻變,離不開守護者們的辛勤付出。近年來,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不斷完善巡護管理體系,構建起三級巡護網絡:管理局全體干部負責一級巡護,每日進行網絡監測與無人機巡護;派出所與檢查站組成二級巡護線,重點排查非法捕撈與偷獵;當地生態監管員扎根周邊村落,承擔日常網格化監測。
走進紅堿淖管理局科研監測室,監控大屏上高清攝像探頭正實時傳回遺鷗繁殖區畫面,管理局資源保護科副科長李芳介紹:“我們加密了日間巡護頻次,同時依托鳥類智慧監控平臺,對核心區和遺鷗繁殖區進行全方位監測,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利用無人機、視頻監控等科技手段,實現‘地面有腳、空中有眼、屏幕有影’的24小時守護,確保濕地生態安全。”
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遺鷗的生存狀況一直是紅堿淖及周邊大漠高原生態環境質量的“晴雨表”。紅堿淖曾因生態惡化導致遺鷗數量急劇減少,而現在,憑借全球70%的遺鷗種群占比,紅堿淖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與棲息地。如今的紅堿淖,堪稱鳥類的“國際機場”。目前,有195種鳥類在這里棲息翱翔,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傍晚時分,成群的鳥兒在湖面嬉戲覓食,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賈建軍表示:“近年來,我們持續推進濕地修復與優化,完成濱湖鹽堿化濕地修復470畝、退化草原修復380畝。加強水資源保障與生態補水,自2016年以來累計補水已達1260萬立方米,使湖面面積穩定在37平方公里左右。同時積極開展魚類增殖放流工作,累計人工繁育放流瓦氏雅羅魚210萬尾、鯽魚230萬尾,促進食源基礎構建與生物多樣性提升。在系統化生態治理與保護措施的有力推動下,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濕地生態功能日益彰顯。”
當暮色為湖面鍍上金箔色的光暈,陳平的超市里掃碼支付的提示音依然響個不停。從黃沙漫卷到鷗鳥翔集,從門可羅雀到客流如織,紅堿淖的變遷寫下最生動的注腳:守護綠水青山,終究會換來金山銀山。當生態保護的種子扎下根,長出的不僅是綠樹與飛鳥,還有百姓眼角的笑意,和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未來。
(張帥 賀鑫)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