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對比:美國人負債累累、寅吃卯糧,中國人勤儉節約、儲蓄豐厚。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中國人的美德,但從經濟學角度看,這種"高儲蓄、低消費"的模式正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
2024年央行多次降準降息,釋放上萬億流動性,但消費市場依然疲軟,這背后反映的是一個關于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刻命題。
一、經濟增長的悖論:為什么儲蓄反而拖累經濟?
中國經濟過去2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兩大引擎:外貿出口和房地產投資。外貿吸收了全球市場的需求,房地產拉動了國內基建和信貸。
但如今這兩臺發動機都出現了問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訂單下滑;房地產市場飽和,三四線城市庫存高企,一二線城市陷入內卷。
在這種背景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內需消費上。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消費才是經濟循環的起點和終點。
企業生產商品需要有人購買,員工獲得收入后又形成新的購買力,這個正向循環才能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如果所有人都把錢存起來不消費,企業就會失去訂單,進而裁員降薪,最終導致整體經濟萎縮。
央行近年來的政策邏輯非常清晰:通過降準降息降低資金成本,希望刺激企業和居民借貸消費。但現實是,盡管流動性充裕,錢卻像澆在旱地上的水,迅速滲漏不見蹤影。
2024年全國居民新增存款高達14.26萬億元,人均儲蓄突破10萬元,這些錢靜靜地躺在銀行賬戶里,沒有轉化為消費動力。
二、中美消費觀差異:制度安排塑造行為模式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其消費模式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2024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達20.4萬億美元,占GDP的70%。這種高消費并非偶然,而是一整套制度安排的結果:
首先,美國擁有高度發達的信貸體系。從學生時代的助學貸款,到工作后的信用卡消費,借貸在美國被視為正常的財務工具。
完善的信用評分系統讓"借錢—還款—再借錢"的循環得以持續運轉。美國人平均持有3-4張信用卡,信用卡債務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
其次,美國的社會安全網雖然不如歐洲完善,但在關鍵時刻能提供基本保障。疫情期間,美國政府直接向居民發放了三輪現金補助,總額超過8500億美元。
這種"直升機撒錢"式的救助讓低收入群體的銀行存款不降反升,為疫后消費復蘇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物價水平與收入之比相對合理。普通商品價格低廉——一件T恤不到10美元,一輛中級轎車售價約2-3萬美元(稅前),這使得即使是低收入群體也能滿足基本消費需求。
這種"消費舒適度"形成了良性循環:敢花錢→企業有訂單→就業穩定→更敢花錢。
三、中國消費困局:三重枷鎖束縛購買力
相比之下,中國居民消費意愿低迷的背后是三重結構性約束:
1. 預期轉弱: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疫情三年疊加房地產下行,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央行問卷調查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中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占比達58%,創歷史新高。
這種"預防性儲蓄"心態就像經濟中的凝固劑,讓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失靈。
2. 債務負擔:居民杠桿率高企
截至2024年底,中國居民杠桿率(債務余額/GDP)已達63%,這意味著居民部門每100元收入中,有63元要用于還債。房貸是主要構成部分——一線城市購房者月供普遍在8000-15000元之間,吞噬了大部分可支配收入。
當收入的三分之二被固定支出鎖定, discretionary spending(可選消費)自然大幅縮減。
3. 供給錯配:有錢花不出去
中國的消費市場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基礎消費品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高質量服務供給不足。想帶孩子參加素質教育?機構要么收費高昂,要么面臨跑路風險;
想為父母安排康養旅居?靠譜的服務商屈指可數;即使是火爆的文旅市場,也面臨"人山人海、體驗不佳"的窘境。
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6%,但主要靠高端消費拉動,普通民眾的消費升級需求遠未滿足。
四、破局之道:構建"敢消費"的制度環境
要打破消費困局,僅靠貨幣政策刺激遠遠不夠,需要系統性構建"敢消費"的制度環境:
1. 完善社會保障網
降低居民對醫療、教育、養老的焦慮是關鍵。新加坡的公積金賬戶制度值得借鑒——將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長期支出納入統一賬戶管理,讓居民對未來的大額支出有明確預期。
中國需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醫保全國統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供給。
2. 優化收入分配結構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德國"共決制"經驗表明,讓員工參與企業利潤分享,既能增強消費能力,又能促進勞資和諧。中國可考慮擴大股權激勵覆蓋面,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聯動性。
3. 創新消費場景
日本的"銀發經濟"和韓國的"K文化消費"提供了轉型范例。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多元化需求,可以發展適老化改造、文旅融合、綠色消費等新業態。例如,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休閑娛樂,開發適合全齡段的消費項目。
4. 改善消費環境
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降低維權成本。美國的集體訴訟制度和歐盟的14天無理由退貨政策都大幅提升了消費信心。中國需要完善產品召回制度,建立便捷的消費糾紛解決機制。
五、結語:從生產社會到消費社會的轉型挑戰
中國正處在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的歷史關口。這種轉型不是簡單的"鼓勵花錢",而是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層次變革。
美國的經驗表明,消費驅動型經濟的核心是一整套讓居民"敢花錢、愿花錢、能花錢"的制度安排。
當前的政策組合拳需要更加精準:短期內通過減稅降費、消費券等方式提振信心;中期完善社會保障、優化收入分配;長期則要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改善供給質量。
只有當普通家庭不再為房貸、醫療、教育而焦慮時,消費才能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消費不僅關乎經濟數據,更關乎民生福祉。一個健康的經濟體應該讓居民既能享受當下的生活品質,又對未來的保障充滿信心。這或許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最具挑戰性的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