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晾了三天的衣服還滴水,梅雨季真的來了。江南一帶從6月7號開始,雨就沒停過。上海、浙江、安徽南部,天空總烏蒙蒙的。
地板返潮像潑了水,墻角霉斑偷偷冒頭。北方朋友可能不懂,這濕黏勁兒能悶得人喘粗氣。
今年梅雨季來得早,比常年提前了一兩天。老輩人說“芒種雨漣漣,夏至火燒天”,今年倒應驗了前半句。芒種是6月5號,轉天6月6號就是丙午日。
按古人算法,這叫“芒種后遇丙日入梅”。
結果6月7號雨就下開了,老法子還真準。現在最揪心的是,啥時候能出梅?
得熬多少天?
古人又說了,“小暑后遇未日出梅”。
今年小暑在7月7號凌晨,7月13號是癸未日。算下來,出梅大概在7月13號前后。
從6月7號入梅到7月13號,整整37天。一個多月的濕悶,想想都頭大。
可別覺得37天全是暴雨。據統計,今年梅雨量400-450毫米,比常年略多,但雨勢分階段。
有的日子下得急,有的日子毛毛細。
衣服干不了,干不了,愁得人直跺腳。其實有招:下雨時關緊門窗,等雨停了趕緊開窗通風。空調開除濕模式,風扇對著衣架吹,比干等強。
家里潮得厲害?試試用舊毛巾裹著生石灰放墻角。
老輩人傳的土法子,吸潮管用。
梅雨季對莊稼影響大。
早稻正抽穗,連陰雨會讓空癟粒多5%-8%。種大棚的得勤檢查,排水溝堵了趕緊通,別讓水積在地里。有人問,古人算法準不準?
去年梅雨季,按這法子算的出梅日,和氣象臺預報就差兩天。老經驗結合新科技,看天更穩當。不過也別死磕老黃歷。
比如今年梅雨量“北多南少”,浙北可能比浙南多下50毫米。
具體雨勢,還得看氣象臺每天更新。
未來幾天,雨帶可能往北邊挪挪。
江蘇南部、湖北東部的朋友,也得準備好雨具了。
梅雨季是自然規律,煩歸煩,也有好處。地里的玉米、花生喝飽了水,后期長得更壯實。老法子看天,新科技補漏,日子總能順溜過。
想知道每日雨勢變化,點個關注不迷路。具體天氣以當地氣象臺最新預報為準,有變動咱再及時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