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的魔法遠不止性價比。
2023年11月29日,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成為在美國上市市值最大的中概股 。
拼多多的超越給了阿里巴巴包括整個電商行業一記重拳,為什么一家“非主流式電商”能夠在下沉市場完成對巨頭的超越,甚至在出海方面也比巨頭做得要更加出色?這種集體反思直接促成了2024年電商行業幾乎放棄了原本的舒適區,集體向拼多多學習“僅退款”策略,無條件倒向用戶。
無獨有偶,不久前,另一家同樣崛起于下沉市場的企業敲響了港交所的鐘聲。它就是蜜雪冰城(港股蜜雪集團)。上市第一天,蜜雪集團上漲43.21%,市值達到1093億港元。
其實,早在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前的公開發售認購環節,券商和投資機構的熱情就已經擋不住了,融資認購倍數高達5125倍,認購金額為 1.77萬億港元,刷新了港股的歷史紀錄。上一次這么熱鬧還是2021年快手在港交所創下的 1.26萬億港元的認購紀錄。
那么,為什么蜜雪冰城能成為萬眾矚目的香餑餑?它是怎么賺錢的?它的盈利模式有什么獨特的地方?我們借助蜜雪冰城早期和現在的招股書,以及它的對手做一次深度分析。
盈利模式不同,命運不同
蜜雪冰城所在的行業叫作現制飲品,屬于消費零售行業。根據機構數據,全球現制飲品行業以終端零售額計算,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5989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7791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5.4%。2028年有望進一步提高,達到11039億美元,占據全球飲料市場近一半份額。也就是對比可口可樂這樣的軟飲,現制飲品是整個飲料市場目前最大的增量市場。但是,在同樣的市場里,企業的命運卻并不相同,歸根結底在于一個問題:盈利模式。
以同樣在港交所上市的奈雪的茶為例,2024年上半年,其營收為25.4億元,同比下滑1.9%,凈利潤由盈轉虧,虧損4.37億元。蜜雪冰城是多少呢?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營收為186.6億元,凈利潤為 34.9億元。
為什么同樣是現制茶飲,雙方在體量和利潤上的差距那么大?我們仔細去看奈雪的茶財報,可以發現:奈雪的茶85%的業務來源都是自營門店,2024年上半年,奈雪的茶門店的經營利潤率從20%下滑到7.8%,這是虧損的重要原因。
而蜜雪冰城呢?在收入構成方面,蜜雪冰城幾乎沒有直營門店,98%的收入來自商品銷售和設備銷售。
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奈雪的茶盈利模式就是靠直營店一杯一杯賣奶茶,這是我們所說的做零售。蜜雪冰城的收入完全不依靠奶茶,而是向加盟店銷售原材料和設備,包括基礎的糖、奶、茶、果、紙杯、冰箱、咖啡機等各種材料和設備。
所以,與其說蜜雪冰城是一家面向 C端的現制茶飲零售企業,不如說它是一家面向 B端的現制茶飲制造企業,并且依靠加盟商模式,形成了自己的“鏈主”地位。也就是不管奶茶賣得好不好,加盟商都需要定期向蜜雪冰城采購原材料。所以,這就帶來了一個顯著的差別:當環境發生變化,市場進入買方市場時,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像奈雪的茶這種直面 C端的模式利潤率會非常不穩定,可能一下就從20%掉到7%。但是,做 B端的生意就相對比較穩定,蜜雪冰城的凈利率在近4年以來,一直維持在15%—18%。這就是盈利模式的不同。
深度解析蜜雪冰城的盈利模式
當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盈利模式呢?我們可以用波特五力模型來分析。波特五力模型把市場分為 X、Y軸,它們的變化最終會影響行業利潤的變化。在 X軸上,是企業對供應商和客戶的定價能力。在 Y軸上,是潛在競爭者和替代品的威脅。
帶入現制茶飲行業,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二者之間的依托關系。
如果產品定價低,企業定位越低端,市場空間就會被放大,消費者對價格和產品的認知會很敏感,也就是說我要喝奶茶,我不在乎它是什么品牌,我看中的是品類,而且價格越便宜越好。相對應地,銷量就會增長,同時提升企業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供應鏈、原材料成本會縮減。
如果產品定價高,企業定位高端,市場空間就會縮小,但是品牌效應會被放大。也就是說,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要優于對產品、價格的認知,消費者是因為認可這個品牌,所以只要有需求,就一定要去買這個品牌。這就構成了品牌壁壘,相對應地,替代風險和潛在對手的威脅就會縮小。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發現企業所選擇的盈利模式不同,這是從一開始的定位所決定的。蜜雪冰城1997年從國內起家,一開始瞄準的就是下沉市場,不與高端品牌競爭,放棄對一線城市的爭奪,而是走低價路線。不比服務多好、不比門店多大、不比地段多熱鬧,而是比價格、比成本。這種定位策略促使企業以價格為核心要素,推動門店迅速擴張。但是,在擴張方面,蜜雪冰城并不是靠自己的直營門店來擴張,而是依托低門檻的加盟進行全面鋪開。
在這個過程中,蜜雪冰城為自己構筑的競爭壁壘,是自建上下游全產業鏈:研發—采購—生產—倉儲物流—運營管理。一杯茶飲的絕大部分生產流程都自己來做:沒水果自己種,沒蓋子自己產,運輸也靠自己運,最后給加盟商供貨,這樣才會有極致的產品和價格保證大家都有錢賺。換句話說,蜜雪冰城就是一個茶飲原料的生產商、加工商、供應商、運輸商。其招股書顯示,2012年,蜜雪冰城就開始打造中央工廠,2014年自建物流體系。
在產品價格方面,2005年售價1元的冰淇淋現在賣2元,2013年推出的檸檬水現在賣4元,主打的就是花幾元就能喝一杯茶飲的高性價比。
這樣的定位和執行策略給蜜雪冰城帶來了超高增長。在早期蜜雪冰城的招股書中,2022年3月,蜜雪冰城總共開設了22376家門店,直營門店不過47家,包括在海外的印度尼西亞和越南也分別開出了317家和249家門店。
之后,在短短不到2年時間,蜜雪冰城的門店又翻了一倍,在全球擁有46479家門店,成為全球門店數量最多的現制飲品企業。在海外市場,蜜雪冰城在越南有1304家門店,印度尼西亞有2667家門店,在韓國、日本、澳大利亞都有了新門店的身影,蜜雪冰城平均每天能開出37家新店。
所以,我們能從蜜雪冰城身上看到另一家非常熟悉的企業——比亞迪的影子,雖然蜜雪冰城在定位上類似拼多多,但在戰略上,和同樣奉行“總成本領先戰略”、自建全產業鏈條、做垂直整合的比亞迪如出一轍。蜜雪冰城把所有環節都由自己來掌控,塑造了其在供應鏈上的核心優勢,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蜜雪冰城賣這么便宜還能賺錢。這也脫離了價格戰的范疇,因為總成本領先戰略決定了它就是能做別人做不到的價格,還能賺到錢,沒有人會跟這樣的對手打價格戰。這也給蜜雪冰城出海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早期的招股書顯示,蜜雪冰城把亞洲總部建在了成都的青白江,這里實際上就是一個生產加工基地和運輸基地。因為青白江是四川唯一的鐵路貨運開放口岸,借助鐵路國際班列,蜜雪冰城可以把各種原材料加工后送往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市場。
正如蜜雪冰城在進入海外市場打出的目標“2美元,讓全球人民吃好喝好”,極致的成本管理造就了蜜雪冰城物美價廉的口碑。即使是在人均工資折合人民幣2200元的越南,蜜雪冰城同樣以不到7元一杯的價格掀起了一波奶茶的熱潮。
蜜雪冰城上市,營銷功不可沒
當然,我們經常認為制造企業不懂營銷,但相比于同行,蜜雪冰城的營銷也做到了符合視播時代的潮流。比如雪人 IP和蜜雪冰城的洗腦神曲是抖音熱榜的常客。
這首洗腦神曲并不是蜜雪冰城原創,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74年前的英文民謠 Oh! Suanna,在百余年的時間里,這首曲子在全球各地不斷被翻唱。蜜雪冰城的主題曲只是對這首經典音樂的又一次“文藝復興”。但是,在和短視頻的“短、平、快”特點相結合之后,這首曲子帶來了強大的品牌推廣和傳播量。“短”很好理解,蜜雪冰城的主題曲翻來覆去就13個字,念出來不需要10秒鐘;“平”就是通俗易懂,魔性的配樂和直白的歌詞,又點出了蜜雪冰城的品牌名;“快”代表著一款作品的傳播力,重點在于媒介。蜜雪冰城剛好踩在了短視頻這個風口,它用歌曲洗腦的特點,引導網友不斷進行二次創作,然后再配合“誤導性活動”讓網友去主動進行二次傳播,引爆熱點。
我們常說,高明的人都善假于物。比如金庸的小說大量借鑒了文學名著的情節,因為這些情節都經過了時間的檢驗,得到了大范圍傳播。這也是我們說文化產品,要先去找對標,找到自己的承載物,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看世界。同樣,對于今天企業的營銷內容來說,我們也可以借助于 AI(人工智能)尋找對標,模仿熱門、經典的橋段進行創作,把注意力發揮在如何跟視頻內容結合的創意上。
希望今天我們對蜜雪冰城的案例拆解,能夠給我們的創業者、經營者帶來一點啟發。(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單仁行)
責任編輯:楊曉 | 責任校對:趙艷麗 | 審核:張旭 | 美編:丁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