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四十了,一事無成。”2024年6月9日,演員尹正的一條長文讓全網愣住。
鏡頭前總是嬉笑怒罵的他,竟在深夜袒露如此沉重的自我審視。
而引發這場風波的,僅僅是一個稱呼:他管自己的粉絲叫“影迷”。
這個看似微小的細節,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公眾對演員職業尊嚴的深度探討。
6月9日,尹正在綜藝中提及粉絲名時,遲疑后說出“尹正的影迷”,部分粉絲認為“影迷”一詞過于疏離,引發爭議。
當晚,尹正發長文道歉,坦言“覺得自己太糟糕,入行12年沒給影迷爭光”,并提及已故演員張國榮曾用“影迷”形容觀眾,暗含對表演初心的堅持。
6月10日,多位藝人留言力挺尹正。
于正、蘇醒等圈內人集體聲援,稱其為“有追求的好演員”,相關話題沖上熱搜榜首。
不過,對此尹正的發文道歉,輿論呈現兩極分化。
質疑方說,“影迷”是否暗示與粉絲保持距離?道歉是否過度解讀?
支持者說,在流量至上的娛樂圈,尹正對表演的敬畏心難能可貴。
本小編認為,這場爭議的本質,是演員對職業身份的自我叩問。
當“粉絲經濟”裹挾行業時,尹正選擇用“影迷”二字劃清界限。他渴望被認可的是角色,而非人設。
1986年,尹正生于內蒙古包頭,母親是京劇演員。
童年記憶里,最深刻的是后臺化妝鏡前的胭脂香,和母親那句“戲比天大”。
然而,命運將他推向另一條路。高考時,他考入星海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夢想成為歌手。
2011年,25歲的尹正參演音樂劇《媽媽咪呀》,意外發現表演的魅力。
此后,他開始在音樂劇和話劇舞臺摸爬滾打,甚至為爭取一個小角色,在劇場門口苦等導演三小時。
2013年,尹正在《龍門鏢局》中飾演了“山雞”這個角色,標志著他正式踏入影視圈。
但真正讓他出圈的,是2015年《夏洛特煩惱》中的“一剪梅男孩”袁華。
這個角色本來是屬于別人的,因為原定的演員檔期有沖突,尹正就被拉來臨時救場,沒想到卻成就了經典。
不過,尹正逆襲的背后卻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尹正曾因圓臉被嘲“不像主角”,就瘋狂減肥導致免疫力下降,片場暈倒后仍堅持拍攝。
而且,他還因為轉型而產生過陣痛。從喜劇到正劇,他在《麻雀》中飾演反派蘇三省,為演好“變態笑”對著鏡子練習了上千遍,從而嚇哭了同組的小演員。
這段經歷正如他在《鬢邊不是海棠紅》殺青時寫的:“商細蕊的戲服有20斤重,我的人生何嘗不是負重前行?”
“影迷”二字,重若千鈞,尹正的道歉信中,藏著兩層深意。
一是對職業的敬畏。他自稱“一事無成”,實則是對表演的高標準。
在《飛馳人生2》中,他為5秒賽車戲苦練3個月,連專業車手都驚嘆:“他不是在演車手,他就是車手。”
二是對觀眾的尊重。在流量明星用“家人”“寶寶”稱呼粉絲時,他選擇“影迷”,恰是希望觀眾因角色記住他,而非私生活。
尹正的發長文道歉,也是過往言行印證初心。
他拒絕綜藝人設。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中,他拒絕“搞笑擔當”標簽,堅持展示音樂劇功底。
他為角色“毀容”。在《唐探1900》中增肥30斤,被嘲“油膩”,他卻說:“角色需要,我無所謂。”
正是因為尹正這種“笨拙”的堅持,讓他在浮躁的娛樂圈顯得格格不入,卻也成就了他的獨特性。
正如導演劉循子墨所說:“尹正是個演員,不是明星。”
-04-
尹正的日常生活中藏著戲外的“反差萌”與江湖氣。
拍戲的片場,他必帶電飯煲,曾因偷吃道具被導演“警告”,卻用“吃戲”貢獻了無數名場面。
尹正幫好友于正客串角色不要任何報酬,還在劇組為新人演員講戲到深夜。
他收藏的黑膠唱片超過千張,家中的書房堪比小型圖書館,還常在微博分享冷門電影觀后感。
蘇醒曾爆料:“他連借錢都帶著喜劇色彩。有次找我應急,開口就是‘兄弟,江湖救急,利息算你《還珠格格》重播次數’。”
胡海泉則感慨:“他總說自己是‘過氣演員’,可每次聚會,他永遠是那個調節氣氛的人。”
這種“矛盾感”,恰是尹正的魅力所在。他既能在鏡頭前為角色瘋魔,也能在生活里活得煙火氣十足。
-05-
從“袁華”到“商細蕊”,從被嘲“一事無成”到獲圈內力挺,尹正用12年寫就一部演員的自我修養手冊。
在這個“速成偶像”遍地的時代,他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演員,不在于粉絲數量,而在于能否用角色與觀眾對話。
誰是你心中最敬業的演員?
留言分享你被演員角色打動的瞬間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