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助理教授韋東奕一段僅僅4秒的視頻自我介紹引爆全網,其評論區和開衩旗袍(旗開得勝)、紫色內褲(紫腚能行)、黃袍馬褂(馬到成功)、向日葵花(一舉奪魁)一起,成了新的家長許愿香爐。
與韋東奕有著可以比肩甚至高出一頭成就的學者大有人在,長得比韋東奕更符合大眾審美的科學家也到處都是,但為何就是韋東奕火了呢?
原因還在于大眾對科學工作者的刻板印象。在改革開放初期,因醉心數學而忘記吃飯睡覺的“科學怪人”陳景潤火遍神州,到現在很多人說起科學家第一個跳出來的名字就是“陳景潤”;現在缺了一排牙的韋東奕接過衣缽,成為新的科學家“代言”,不過是似曾相識的Déjà vu。
其實這個現象也很好理解。古往今來多少和尚,中國人記的最牢的不過就是大腹便便的彌勒和邋里邋遢的濟公;同樣,也只有陳景潤和韋東奕最符合平時與科學家沒有什么交集的大眾對這一群體的認識:高度近視、清瘦、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與人基本不會打交道。美國大眾也好不了多少,他們眼中的NERDS也是時常被嘲笑的群體。
事實上,科學家群體遠遠要比這個刻板印象豐富得多。除了讀書多近視比例高這個特征比較靠譜以外,其他刻板印象都沒有什么依據。而且,因為教育程度高,自律能力強,科學家作為整體其待人接物能力、形象管理水平等等都比普通人都要強的多。隨便舉幾個例子,曾做到副國級領導人的錢學森從年少到古稀一直是豐神俊朗,相機隨處帶,音樂廳是常客;“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參加過全運會,至今仍看得出運動員體魄痕跡。
大眾拿韋東奕出來做個梗也不是什么大事,只不過不要造成對科學家誤解、壓制青少年對科學家向往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