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寧邊區留守兵團成立于1937年12月,八路軍主力東渡黃河抗日后,邊區兵力空虛,面臨日軍西侵、國民黨軍事摩擦及內部土匪襲擾的多重威脅。中央為保衛延安核心根據地,將留守的八路軍部隊與地方武裝整合為留守兵團,由蕭勁光任司令員,主要承擔保衛邊區、鞏固黃河河防、訓練新兵和維護地方治安的任務,同時通過大生產運動實現自給自足,成為抗戰時期穩固后方、支援前線的重要軍事力量,到1942年改編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
陜甘寧邊區留守兵團編制及干部(1937年8月—1942年5月)
兵團領導機構:司令員蕭勁光、副司令員曹里懷(兼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莫文驊、供給部部長張永勵。
主力部隊編制及干部:
警備第1旅,旅長:文年生、政委:閻紅彥、副旅長:張仲良、參謀長:歐陽家祥、政治部主任:杜平
注:該旅由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關中保安司令部等部合編,駐防關中分區。
隸屬團級單位:警備第1團:團長賀吉祥,政委鐘生溢(駐延安勞山);警備第2團:團長周球保,政委袁光(駐關中馬欄);警備第5團:團長白壽康,政委李宗貴(駐關中淳化)。
警備第2旅,旅長:周玉成、政委:甘渭漢、參謀長:張文舟(1941年底由賀慶積接任),駐防隴東分區(西線防御)。
隸屬團級單位:警備第7團:團長袁淵,政委劉隨春(駐慶陽);警備第8團:團長陳松岳,政委余非(駐合水);騎兵營:營長李仲英(機動支援隴東)。
警備第3旅,旅長:賀晉年、政委:呂振球、副旅長:吳岱峰、參謀長:張文舟(1942年前由李仲英代理)
注:該旅由三邊保安司令部改編,駐防定邊、鹽池等地。
隸屬團級單位:警備第9團:團長郭寶珊,政委劉昌(駐定邊);獨立第2團:團長羅成云,政委黃羅斌(駐鹽池,臨時配屬)。
警備第4旅,旅長:陳先瑞(1944年調任河南軍區)、政委:牛書申、參謀長:宋景華
注:該旅由邊區保安司令部部隊改編,駐防富縣、甘泉一帶。
隸屬團級單位:警備第10團:團長劉懋功,政委左愛(駐綏德);警備第3團:團長傅忠海,政委李桂林(駐涼水崖渡口,河防部隊);炮兵連:連長劉德海(配屬河防作戰)。
第385旅(原屬八路軍129師,1937年劃入留守兵團),旅長:王維舟(1938年接任,原旅長王宏坤調冀南軍區)、政委:甘渭漢(1943年調任)、副旅長:耿飚(兼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謝扶民,駐防隴東慶陽。
第769團(團長陳錫聯)隨129師主力赴前線作戰
隸屬團級單位:第770團:團長張才千,政委肖元禮(駐慶陽)
直屬部隊及地方武裝
兵團直屬團,騎兵團:團長孔令甫,政委鐘文法(機動防御隴東、三邊);獨立第1團:團長劉懋功,政委楊中行(駐綏德河防)。
1941年3月調回第359旅(旅長兼政委王震同時接受留守兵團和中央軍委的雙重指令。)
旅部干部成員,副旅長:郭鵬、蘇鰲,參謀長:唐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遠,供給部部長:何維忠,衛生部部長:潘世征。
團級番號及干部成員,第717團(駐防延安南線,承擔軍事警戒與生產任務):團長陳外歐,政委李銓;第718團(南泥灣核心墾荒區主力,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團長陳宗堯,政委左齊;第719團(駐防綏德地區,兼顧河防與生產):團長張仲瀚,政委曾滌;補充團(訓練新兵、支援主力團生產):團長蘇鰲(兼),政委龍炳初。
本文信息基于公開歷史文獻整理,部分部隊番號和干部職務可能因時間推移有所調整。歡迎大家在評論探討指正,感謝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