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管重慶過程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維護社會治安,對隱藏下來進行破壞搗亂的蔣匪特務進行鎮壓,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剛解放時的重慶,社情極為復雜。
各種游雜武裝名目繁多,散兵游勇1萬多人,從滬、寧、武漢逃來的匪特以及蔣匪潰逃前留下潛伏的敵特,
如國民黨中統局、軍統局的特務,"三青團"、"中國青年黨"、"民主社會黨"等非法反動黨團的頑固分子,數量也不少。這些反動分子,搶劫、殺人、強奸、偷盜、放火、破壞等等,無惡不作。
更有甚者,他們還向軍管會的領導同志、民主進步人士、工商界頭面人物寄恐嚇信,威脅其人身安全。重慶巿市長陳錫聯也收到過恐嚇信,還挨過兩次黑槍。
第一次挨黑槍,是他到重慶大學去講話,要求恢復學校教育,號召學生復課、讀書。
他坐著一輛吉普車,沿江邊走。走到一個拐彎處,"砰"的一槍,打在他前面的擋風玻璃下邊,穿了一個洞。
司機沒有經驗,要停車檢查,陳錫聯對司機說:"不要停車,趕緊走!"一直開進重慶大學。
下了車,他對司機說:"以后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停車。一停車,特務更容易打。"
從學校出來,他馬上趕到劉鄧首長那里,報告遭黑槍打的情況。他要兩位首長千萬不要隨便出去,太危險!
回到軍管會,他又告訴警備司令尤太忠、市公安局長劉明輝和保衛部長周新同志,要他們一定要保障劉鄧首長的安全,同時做好其他警衛目標的安全警戒。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挨黑槍,是他到西南軍區,向李達同志匯報軍事工作。談到很晚才回來。當時他住在王家坪。
陳錫聯
回到家剛下車,不遠處一個山坡上藏著個特務,就向他開了一槍。沒打著他,把他身邊的哨兵打倒了。
他一手拿著手槍,一手拿手電筒出來,那個打槍的特務順著山坡逃跑了,沒有捉住。
面對敵特分子的猖狂活動,他感到必須要進行一次嚴厲的鎮壓。他和劉明輝、尤太忠同志開會商議,決定在全市來一個大搜捕。
搜捕的方針,確定了兩條,一條是: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另一條是:快抓、快審、快處理。
當時已經掌握的面上的反動分子有6、7百人,就決定先把這些人抓起來,通過審問,把那些藏在后面的敵特分子挖出來,爭取一網打盡。
關于開始大搜捕的時間,當時他們正準備召開"重慶市各界追悼楊虎城將軍暨殉難烈士追悼大會",
為了激發廣大市民對國民黨反動的仇恨、干凈、徹底、全部地肅清敵特分子,確定在追悼大會以后進行。
他們還進一步研究了具體的搜捕計劃,制定了實施方案。這些方針、計劃和方案,都報告了劉鄧首長,得到完全同意。
1950年1月15日,《重慶市各界追悼楊虎城將軍暨殉難烈士追悼大會》在市青年館大禮堂隆重舉行。
禮堂正中懸掛著楊虎城將軍的遺像和 32 位烈士的畫像。這些烈士中,有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挺進報》發行人陳然、被譽為"中華女兒典型"的江竹筠等。
劉鄧首長親往祭奠,并敬獻挽聯:為烈士復仇,徹底消滅反動派;爭人民幸福,努力建設新國家。張際春主任和陳錫聯在追悼會上講了話。
與會各界代表眼含熱淚,痛悼烈士英靈,憤怒控訴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匪幫的滔天罪行。追悼大會的召開,為其后兩天進行的大搜捕做了輿論宣傳上的準備。
1月18日,行動開始。早晨6點半,全市緊急戒嚴。警備部隊及公安人員1萬多人統一行動,封鎖了大街小巷,控制了交通要道,開始第一次全城大搜捕。
敵特分子根本沒想到他們來這一手,頓時驚惶失措,紛紛將暗藏的槍支、彈藥、電臺等軍用物資丟在大街上、角落里,不少人主動到軍管會交槍自首、交代罪行。
當時的《新華日報》報道了這次行動的情況:在緊急戒嚴期間,全市秩序良好,人們的心情,與蔣匪統治時期實行戒嚴時截然不同,許多住戶開著大門,男女老少站在門口相互談笑,慶幸著匪徒們的就擒。
在臨江門,當公安人員和警備部隊押著一群匪徒走過大街時,兩旁的碼頭工人及市民們,都擠在每家門口拍手叫好,并紛紛相語:他們(指匪徒)橫行了幾年,今天算是走到末路了。……
由于這次逮捕匪特是群眾的一致要求,所以在進行中有許多市民自動幫助公安人員和警備部隊帶路和供給情報,如《天地報》的經理(中統特務)的捕獲,就是該報工人臨時檢舉和指點的。
按原定方案,準備抓六七百人,但是由于許多市民爭相檢舉,以及被抓的人主動揭發,結果一共捉了1200多名特務和各類破壞分子。
抓到以后,即按原定方針。快審快放,從速從寬釋放了一批主動坦白、愿意悔改的特務分子。至中午 12時許,第一次大搜捕勝利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