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價值暴漲8.8倍——從2014年的700億美金躍升至2023年的6215億美金——倫敦的科技生態系統正成為資本無法忽視的巨量磁場。
今年的倫敦科技周(London Tech Week)于6月9日在倫敦奧林匹亞會展中心舉行,甫一揭幕,便置身于一場微妙的全球風暴中心:東道主英國首相Keir Starmer與站在AI算力之巔的英偉達CEO黃仁勛共同開場,為這場技術盛宴定調;與此同時,不遠處的另一場中美高層對話正在這座城市悄然展開,議題直指經貿關系核心。
這個由倫敦市長辦公室背書、倫敦發展促進署(London & Partners)等機構于2014年聯合發起的盛會,其意義早已超越微軟、AWS、Google、DeepMind等巨頭的年度聚會。在生成式AI重塑規則、地緣博弈加劇的當下,它本身已成為觀測全球科技資本流向與未來產業圖景的關鍵坐標。
2025年的科技周藍圖已鋪開:75小時不間斷的精彩內容,舉辦逾650場主題演講與交流活動,吸引了來自128個國家的三萬多名與會者。議題直刺當下最焦灼的領域:生成式AI、量子計算、數字基礎設施與科技監管,以及綠色技術能否成為穿透意識形態壁壘的實用解方。
在這個被首相、萬億市值巨頭CEO以及隱秘中美對話共同定義的場域,倫敦發展促進署的展臺選擇成為一個聲明:一輛通體鮮紅、純電驅動的標志性雙層巴士。它的制造商,是中國新能源巨頭比亞迪。
倫敦科技周展廳里醒目的紅色大巴
圖源|倫敦發展促進署
這輛巴士被從街道移入展廳,其象征意義被放大:它是倫敦的經典圖騰,卻由東方技術驅動;它代表對可持續未來的承諾,又隱含著對“非西方”技術解決方案的開放姿態。它被置于這場西方科技盛會的核心地帶,作為倫敦發展促進署的臨時“會客廳”。
誰是這場技術外交的設計師?坐在比亞迪巴士里接受我們采訪的Laura Citron,是倫敦發展促進署的CEO。她的機構背靠倫敦市長辦公室,操盤著這座城市全球招商引資、創新生態構建與技術敘事。自她掌舵以來,該機構已為倫敦撬動42,500個新增崗位和19億英鎊經濟增量。
Laura的履歷是跨越東西方治理與商業的范本:曾在全球傳播巨頭WPP主管政府業務,為全球多國政府提供戰略咨詢與政策建議,她還曾在牛津大學Blavatnik公共政策學院及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未來領袖。此刻,她坐在一輛中國制造的電動巴士里談論倫敦的未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
在由倫敦發展促進署大中華區官方傳播機構著陸TouchBase創始人國佳佳發起的這場對話中,Laura向我們揭示了倫敦科技生態的張力,以及中國科技公司——尤其是那些手握綠色技術牌的企業——在這座老牌金融與創新之城,究竟能捕捉到什么?
以下是采訪實錄,經著陸TouchBase編輯整理:
Laura與國佳佳在比亞迪大巴上
圖源 | 倫敦發展促進署
國佳佳:你之前特別強調“公司文化進行有效的國際傳播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要”。中國企業想要進軍歐洲市場,尤其是英國市場,應該講什么樣的文化故事,做怎樣的文化傳播呢?
Laura:講故事對品牌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至關重要。我認為主要有兩類故事:企業創始人的故事和員工文化的故事,這兩者都非常重要。
首先,一個清晰的創始人故事是核心。創始人是誰?他們是怎樣真實的人?為什么要創立這家公司?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
舉例來說,如果是一家制藥公司,也許創始人的初衷源于自己或家人的患病經歷,這激勵他們去改變現狀。如果是一家專注凈水的公司,創始人或許就生活在海邊。這些故事能讓人們相信,創始人是帶著真正的使命感和刻在骨子里的目標在做事,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他們是真的篤信公司的使命。
其次,向員工講述故事同樣關鍵,因為人才競爭非常激烈。員工希望在一個他們認同其使命的公司工作,同時也希望在這里能得到尊重、感到包容,并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作為雇主,你的風格是什么?在貴公司工作是怎樣的體驗?這里是否容易兼顧事業和生活?把這些作為公司品牌傳播的一部分,至關重要。
國佳佳:對歐洲市場的消費者來說,他們更想了解什么樣的中國文化?比如古代文化還是現代文化?哪種思想或故事更能打動他們?
Laura:我認為核心在于“人”的故事?,F在很多政治和媒體報道,有時讓我們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接和理解。中國的創始人和企業家,他們首先也是活生生的人。
因此,中國公司的領導團隊真的需要展現他們作為個體的面貌——聊聊他們的家庭、喜歡的運動、是什么激勵著他們、業余時間做些什么……這樣他們才不再是公司網站上的一個名字,而是真實可感的人。
國佳佳:你如何看待泡泡瑪特在全球,尤其是在英國的走紅?這對英國消費者算是一種文化沖擊嗎?
Laura:英國消費者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一直很高,倫敦消費者尤其如此。就在離我們不遠的Westfield就有一家泡泡瑪特店,非常受歡迎。
坦白說,我覺得倫敦人和英國人對亞洲文化很開放——K-Pop在這里很火,漫畫也很流行。他們喜歡有創意、新鮮、色彩豐富并且有好故事的東西。至于它來自哪里,他們并沒有那么在意。
倫敦副市長Mr.Howard Dawber抽到心愛的中國盲盒
圖源 | 倫敦發展促進署
國佳佳:你認為情感營銷重要嗎?在中國,很多品牌都在強調要關注消費者的情緒。你怎么看?
Laura:當然重要!品牌營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解和把握消費者的情感,并通過創意來映射他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它不僅是功能性的——我可能并不需要某個產品來實現某個具體功能。
更多時候,消費者會問:這對我意味著什么?它能給我的生活增添什么意義? 就拿泡泡瑪特來說,它在生活中沒有具體“功能”——你不需要用它開車或洗衣服。但人們喜歡它,因為它能喚起某種特定的感受,這一點非常重要。
國佳佳: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好事不留名”,因此中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和公益傳播上往往比較含蓄,做了善事也不愿多講。對此你有什么建議?特別是對想進入英國市場的企業,在可持續和公益傳播方面應該怎么做?
Laura:在英國市場,企業清晰傳達自己在可持續發展和社區責任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但關鍵是——必須真實可信。
這里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有個詞叫“洗綠 (greenwashing)”,指的是一些公司表面宣稱環保,實際只做了些表面功夫,改變微乎其微。消費者非常反感這種做法,他們會質疑。
所以,做可持續的事情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切實地做好它,而不僅僅是為了公關宣傳。
國佳佳:今年的倫敦科技周,倫敦發展促進署的展臺和辦公點設在比亞迪的大巴上。這個創意是怎么來的?
Laura:紅色雙層巴士是倫敦的標志性象征。所以,我們覺得把這樣一個倫敦符號帶到倫敦科技周會很棒,大家一眼就能找到我們。
后來我們想,既然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關注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在公共交通電氣化方面投入巨大,那如果這是一輛電動巴士就完美了。比亞迪是電動巴士的主要供應商之一,讓一家中國公司來呈現這輛巴士堪稱絕配——這充分展示了我們對中國投資的開放態度,對中國技術的歡迎,以及中國技術如何幫助我們建設更美好的城市。
這真是一個完美的結合:既體現了我們對中國企業的支持,也彰顯了這座城市對應對氣候變化、推動電氣化的承諾,同時還展現了這個極具歷史意義的倫敦標志。
國佳佳:在綠色科技領域,中國企業有哪些突出優勢?如果想要進軍英國,有什么需要特別注意的嗎?
Laura:中國在綠色科技方面無疑擁有非常領先的專業能力,特別是在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風能以及其他眾多技術領域。
著眼英國或倫敦市場,關鍵是要找準技術優勢和價格定位匹配的細分市場。
例如在倫敦,城市交通(包括面向消費者的車輛和公共交通)是一個重點。綠色建筑也極為重要——如何改造老舊建筑?倫敦歷史悠久,大部分房屋都有百年歷史,改造需求巨大,市場潛力可觀。此外還有綠色金融(倫敦是金融中心)等等。
另外,我認為中國企業與倫敦的大學在多個領域都有廣闊的合作機遇。
比如我們有大學在研究未來食品,致力于開發植物蛋白,目標是降低能耗、減少污染。
國佳佳:在如今的英國消費者心目中,“中國制造”代表著什么?
Laura:我認為“中國制造”代表著真正的高科技,而且往往具有非常有競爭力的價格。
國佳佳:在當前中美對話的背景下,你認為倫敦的科技企業進軍全球市場,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Laura:我想,如果我現在是一家中國科技公司,看到過去幾個月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我會認為英國是一個非常穩定且可預測的選擇。
國佳佳:所以你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加速在英國的發展?
Laura:非常正確。
國佳佳:你曾深度參與“倫敦十年增長計劃”。能否簡要介紹一下該計劃,尤其是在清潔技術領域的部署?中國企業如何找到合作機會?
Laura:倫敦制定了為期10年的經濟增長計劃,其中包含氣候可持續、減少城市貧困和不平等的增長。
在中國做長期規劃很正常,但在英國,十年規劃已經算很長了。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是前沿創新——如何將基礎科研轉化為可擴展的技術和產品?綠色技術是其中的優先方向之一。
我認為倫敦頂尖大學(如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等)的研究與創新,是中國企業的巨大機遇。促進這些擁有領先科技的大學與中國科技公司開展更多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國佳佳:今年倫敦科技周的最大亮點是什么?
Laura:對我來說,最大的亮點是眾多全球頂尖AI企業的創始人親臨現場發表演講,以及大家對人工智能(特別是AI基礎設施)的深度探討。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的學習機會。
國佳佳:你2019年訪問過中國,近期有再次訪華的計劃嗎?
Laura:我們之前剛由副市長率團訪問了中國。下個月,一些倫敦公司會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9月份還將前往福建。雙方的交流非常頻繁。雖然我個人的具體行程還沒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很快會再去中國。
撰文 | 國佳佳
編輯 | 國佳佳
排版 | 張嘉嘉
題圖來源 | 倫敦科技周官網
「以往內容」
新聞:||||||||||||||||||
深度:|||||||||||||||||
專訪:|||||| ||||||||||
大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