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推桿懸掛、挖孔機蓋、鵝頸尾翼、后置變速箱)
今天,一款1500馬力的中國電動車以7分04秒957的時間刷新紐北電動車記錄,引起熱議,7分出頭到底是什么水平?為何相較于燃油車,這個成績“拿不出手”,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同一時間刷圈,成績快了13秒的福特野馬GTD(6分52秒072),幾百馬力的“老舊”燃油車如何在賽道上擊敗1500馬力的電動車,還要快10多秒,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高階懸掛系統,推桿技術
GTD的核心技術就是那套源自賽車的推桿懸掛(pushrod suspension)系統。與傳統的麥弗遜或者雙叉臂懸掛不同,推桿懸掛并不是為了日常舒適性而生,而是完全為了操控與響應而設計。
在GTD上,這套推桿系統被放置于車身更高處,避震器與彈簧不再位于車輪附近,而是通過一根杠桿連接至車身內部的橫置避震機構。這種布局有幾個特點:
首先減小非簧載質量,因為減震器與彈簧移到了車體內,車輪處的質量減輕了,使得輪胎更能緊貼地面,響應更快,尤其在高頻起伏路面上不容易跳動。其次懸掛行程更精確,推桿懸掛在結構上允許更線性的響應,尤其在大幅度壓縮或回彈時,能保持穩定性,使車輛在高速過彎、跳躍或壓彎時不會因懸掛垮掉而失控。
同時便于調校,由于減震器位置更集中,工程師能更方便地對其阻尼、彈簧剛度等參數進行微調,這一點在測試紐北這樣復雜地形的賽道時尤為關鍵。
GTD的推桿懸掛不僅僅是賽車技術的移植,而是在賽道數據反饋下反復優化的結果。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套懸掛結合了電子控制系統,可以根據不同駕駛模式和路況對懸掛硬度與高度進行動態調整,在直道上降低車身減少阻力,在彎道中則提供更多下壓力空間。
真挖孔機蓋,來自賽車的空氣動力學技術
紐北圈速除了動力和操控外,空氣動力學是不可忽視的關鍵。福特在GTD上直接移植了GT3賽車的部分空氣動力學設計,并進行公路化優化,使其在合法上路的前提下,也能在賽道上產生接近賽車級別的下壓力。
GTD的前臉采用大開口通風口與分層導流板組合,機蓋有挖孔,不僅冷卻剎車系統和發動機,還主動引導氣流繞過輪拱,減少亂流產生。在高速行駛時,這些細節會顯著改善車輛的前端穩定性,避免高速抬頭。
車尾部分則是整車下壓力的靈魂。巨大的可調尾翼、擴散器與后輪拱導流口組合形成完整的負壓區,通過貝努利效應將車身牢牢吸在地面。更先進的是GTD配備主動空氣動力系統,包括可變角度的尾翼和關閉/開啟的前部風道,可以實時根據車輛姿態和車速自動調整下壓力與空氣阻力之間的平衡。
GTD在高速彎道時可產生超過500公斤的下壓力,已經接近GT3級賽車的水平。在紐北那種高速彎多、起伏變化劇烈的賽道上,這種穩定性是跑進7分鐘大關的必備條件,而國產的1500馬力電動車只有200多公斤下壓力。
為何能擊敗電動車
當前很多高性能電動車已經在直線加速方面超越了傳統燃油車,然而在紐北這樣復雜、曲折、路面多變的賽道上,電動車的重量、熱管理以及駕駛質感,仍然難以匹敵像GTD這樣的燃油性能車。
GTD搭載一臺機械增壓的5.2升V8發動機,功率超800馬力,雖然不及電動車,但車身輕,約1500公斤左右,而一臺電動車即便采用碳纖維車身,重量也往往突破2000公斤。在紐北這類起伏與制動頻繁的環境中,重量的差距直接體現在剎車距離、變向響應和輪胎負擔上。電車在連續彎道中容易因慣性大而拖慢節奏。
動力系統與變速箱之間的協同也不容忽視。GTD使用后置變速箱結構,將重心進一步后移,使整車平衡性提升,并改善了后輪抓地力。
選車偵探觀點:快13秒意味著兩款車不在一個層級,其中主要原因是野馬GTD更接近賽車的設計理念,真正將賽車技術下放,推桿懸掛加上真正的挖孔機蓋、鵝頸式尾翼等空動套件,在紐北這種沒有容錯率的賽道上,想跑進7分鐘,僅僅靠大馬力難以實現。大家覺得電動量產車未來有機會進入7分以內嗎?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