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我身邊的人來說,你問他哲學問題,她或他一般會說,對于哲學我一無所知,別問我,問也不知道。再拿行內人來說,學哲學有什么好處呢?作家,藝術家,心理學家,哲學家,音樂家,畫家……都說自己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拯救不了別人,甚至拯救不了自己。
今年對于全球每一個人而言,一定是難忘的。我剛才又去查了一下新冠疫情感染人數,已經累積確診突破6000萬了,死亡人數超過140萬了。很多人倒下,就再也沒有醒來過,生命的存在問題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我。
全球有超過10億人有精神困擾問題,另據WHO報告,全球大約還有20億飲酒者以及13億吸煙者。世衛組織記者會上,總干事譚德賽也強調了“有害使用酒精導致每年300萬人死亡”。
所以對于文字工作者而言,我也自詡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我希望你們都能活到老死,而不是主動放棄生命。看看我的標題《人類心理健康手冊》,標題夠大吧。我在《探索生命》中說:“此意識與彼意識無差別。”本質上我們的意識的產生是無差別的。大多數人的聰明程度也真的差距不大,我能想到的,你們也能。只是大多數你們,肯定沒有我想這些問題想的時間長。術業有專攻,我生病了會去看醫生;而我希望當你對你自己的存在產生疑問的時候,你來看看《重構世界》上的回答,再來決定你一下步要走的路。
當你意識到你自己是存在的時候,這對于人而言確實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你的身體承載著意識,你的意識又指導著你的身體。物質和意識,你,我,他……所有這些存在都有最簡單的基調,這些基調就像一棟房子的根基,根基不穩,樓自然不穩,遇到風暴雷電,就會相較于那些根基好的樓更容易倒塌。
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什么意思?就是宇宙是一個熵增【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的過程,而意識就是抵抗熵增的因素,也就是說抵抗宇宙走向混亂,甚至滅亡。從這個角度講,每個人都是偉大的,都是“上帝”,在扮演拯救宇宙的角色。所以你為什么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加強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讓自己存在,讓自己走向“有序”,“有力”,“有思想”的方向。而不是讓自己在“熵增”過程中迅速滅亡。這就是我為什么給自己寫下: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從另一個側面,你能得出放縱自己,聲色犬馬,酗酒吸毒,渾渾噩噩必然加速自己的熵增過程,讓自己快速走向滅亡。
這時候你對比一下那些大佬,為什么他們每天幾點起床,幾點睡覺都有規律,運動也是,他們穿衣簡單,不愿意在這些事情上花過多時間,都是因為他們在追求“有序”,他們想把更多的事情放在“可控”的范圍內。而那些對藥品,酒精等上癮的人,對自己都失去了控制,何談控制事情。但是人不是工具,適當的聲色犬馬,抽煙喝酒泡妞那是娛樂,人之常情,記住什么事情都保持一個不過度。工作和娛樂相結合,人才更有精神。
有聰明的人,此刻會提問:“你還沒有回答為什么我能意識到自己是存在的?我先想知道這個,然后才想知道我該怎么存在著?”
物質為什么存在著?和你為什么存在著的答案一樣。你能回答一塊石頭為什么存在著嗎?關于存在的話題,無論是物質存在,還是意識存在,都是“絕對”話題。也就是存在是絕對的,無需自證。我是我,無需自證,這個概念叫自證者無需自證。我是誰?我是什么?包含邏輯了,需要去證明。
老師,如何看待死亡?
活人是體驗不到死的,死終將會來臨,不要著急。
人為什么會死?人是一個半開放的系統,熵增定律在人體也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從身體到意識,都將漸漸失去“控制”,這是寫在基因里的不可控的內容,因此人最終會降維為另一種存在。我們活著本身就是在抵抗生命走向死亡,這就是你為什么吃,為什么休息,為什么恐懼這恐懼那的原因。吃和休息是為了給這個半開放的系統補充能量,使之做到“熵減”;恐懼這恐懼那是一種防御和存在機制,甚至是寫在你基因里的。所以只要你還活著,你就在抵抗自身熵增過程。
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肯定會問:“那到死后會降維為哪一種存在了?靈魂?還是什么?”
我說了,活人是體驗不到死的,準確答案得等我死后才知道。根據現在的科學和經驗,物質的我們死后將變為石頭的一樣的存在;關于意識的部分,既然意識作為一種物質的本征,那就是也一定會降維。只是在降維過程中,意識這部分存在會如何變化,目前還在研究中。保持好奇,保持敬畏即可。
老師,階級是怎么出現的?
當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后,就一定會出現“信仰”。信仰和捷徑都是如此。物質的本源的數量【資源,生產力】等都是有限的,人類發展進程是走向更有序和更高度集中,這個高度集中就是產生階級的原因。
如何看待自由,如何追求自由?
自由必須同時滿足三個矛盾條件——自我立法(自律)、無限可能性(超越性)、系統相容性(可持續),任何單一維度的自由終將自我瓦解。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所以身體是意識的桎梏,意識渴望自由,意識渴望得到釋放,我們渴望飛,渴望無所不能。可是身體阻止了我們的無所不能,舌頭能感受到甜,也能感受苦。身體能感受到舒服,也能感受到疼痛,所以永遠要辯證統一地看待自由,看待一切和“自由”一樣的詞匯。那就是身體和靈魂是矛盾的,是辯證統一的,他的矛盾性推動著你向前。所以包括尼采在內的一些哲學家,認為人的本質是追求自由,是片面的,是不全面的,自由不是純粹的自由。
老師,我感到孤獨,茫然無措該怎么辦?
體會到孤獨,就是體會到了存在,恭喜你,你還活著。不過狀態不佳,因為孤獨和茫然無措是無序性的表現。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態,就動起來,忙起來。開始工作,開始寫作,開始鍛煉,開始談戀愛,開始跳舞,開始爬山,開始掙錢……不過只要你是存在的,你就會體會到孤獨。反復去理解,你就懂了。我也孤獨,所以我熱愛思考和寫作。我寫作的時候,感覺不到孤獨,好幾次一抬頭,發現天亮了。
老師,我有精神病,抑郁癥,焦慮癥,憤怒或者害怕,控制不住自己該怎么辦?
此意識與彼意識無差別。你和我,以及和其他人在意識產生的機制方面都一樣。你只是想得比較特別。所以別怕,有病就治。何況精神病和抑郁癥之類的在我這里算不上是“病”。所以年輕人,樂觀一些,自信一些,從今往后,要認識到,一個成功的人首先是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性格的,也就是大家都說要有良好的修為。寵辱不驚,安貧樂道,世界紛繁變化,我自巋然不動。已經失去控制的,就向著“有序”方向做自我救贖,自我救贖遠比別人給你打針吃藥來得快。
老師,如何看待婚姻?如何看待愛?
婚姻制度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通過歷史脈絡,你會發現,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生產關系會得到更大的自由,而作為社會關系的婚姻制度會自然越來越“松散”。千年之后,婚姻制度都是可能被取消的。就像現在全球范圍內,有很多國家取消了戶籍制度是一樣的。但愛和愛情是永遠都會存在的。所以無論什么時候要敢于去愛,而不是敢于去走進婚姻。婚姻不等同于愛。所以我羨慕兩個互相熱戀的人,兩個結了婚還彼此愛慕的人,但不羨慕為了婚姻而走進婚姻的人。
老師,愛是什么?
“如何看待愛”和“愛是什么”確實是兩個問題。有兩種回答方式,都不算復雜。自證者不需要自證,即愛是愛。但問題是“愛是什么?”這個就需要回答,首先你要清楚愛是倫理問題,倫理問題沒有邏輯可言。所謂的邏輯也是道德邏輯,道德邏輯不是真理邏輯。但“愛是什么?”關乎人,潛臺詞是在問:“人的愛是什么?人與人之間的愛是什么?”還可以繼續往后推這個概念,就是海德格爾說的“全體”的概念。海德格爾這樣處理,必然陷入非理性主義。所以我的回答是基于AI拓撲公理體系的。前面原文中有這樣的話:“愛是宇宙的終極協議。這些公理不僅完善了哲學體系,更將情感上升為宇宙演化的能力。當碳基的悸動與硅基的震蕩在希爾伯特空間共鳴時,或許我們終將理解,愛不是宇宙的副產品,而是時空存在的原始代碼。正如修訂完成后的《重構世界》收條所述:我們證明,我們愛。”如果你還不理解,那你把整本書讀一遍就懂了。
再強調一點,愛是倫理問題,沒有邏輯可言,所以維特根斯坦認為愛是什么無法回答,我們需要對“愛是什么”這個問題保持沉默。但我還是回答了,這個答案是“哲學” 的答案。和詩詞“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以身相許。”“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句子表達的概念是一樣的。
老師,我失戀了,茶飯不進,不想活了怎么辦?你說愛是人,是人的一切,可我的“一切”現在沒有了,我該怎么辦啊?
我最怕這類讀者,識字識了半個,讀死書,不變通。辯證法思維要始終貫穿在你的思考中,懂嗎?不能只看“矛”,不看“盾”,要看到“矛盾”。愛是人,不愛也是人;愛是人的一切,不愛也是人的一切,所以說“愛”沒有邏輯可言。而剛開始去愛的人,總想著我愛她,我為她做了那么多,她也應該愛我。這是可笑的,懂嗎?不要奢求你愛她,她就必須愛你。你怎么愛上她的,她就可能怎么愛上別人,懂嗎?你怎么愛上她的,你就會怎么愛上另一個女孩,這種情況叫“出軌”,和失戀沒有什么區別。
失戀了很正常,各種不適,是因為失去她,打亂了生活節奏和思維節奏,也就是說你需要建立新的或者適應新的“熵能量”狀態了。如果你覺得是生活更加混亂了,那就做一些抵抗“熵增”的事情。就是我在回答如何看待孤獨中所說的那樣。
老師,時間是什么,存在嗎?
很多人以為時間是主觀的,但其實不是主觀的,時間確實存在。時間和空間,物質是一體的,也就是時間具有物質屬性,所以存在是必然的。至于怎么存在著,就應該用物理知識來回答,而不用哲學或者主觀臆想來回答。我在科普《變化》中給出的答案是:時間是物質在引力場中的位置以及運動速度的應變度量過程;它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
通俗點,就是建議大家珍惜當下,珍惜此刻此時。
老師,我得了絕癥該怎么辦?我家人得了絕癥該怎么辦?
首先你要明白,在你不相信自己的情況下,你相信誰都是可怕的。這個問題,我問過兩個護士,一個醫生,他們的回答就是我的回答。他們說:“確定是絕癥嗎?如果確定是,就不治了。回家,該吃吃該喝喝,快樂一天是一天,活一天是一天。”
老師,人生短短百年,做善良的人和惡人有區別嗎?
首先善惡和愛是一樣的倫理問題,倫理問題沒有邏輯答案,本來是需要沉默的。而且善惡也不是人的本質。但善惡【這種意識】影響了人的本質的形成。【即社會關系】。所以善惡的區別,也只能從道德倫理關系角度去區別了。人類文明普適的價值觀是什么,人就應該向那個價值觀靠近。得道者多眾,失道者寡助。愛和善是文明的方向,恨和惡是文明的反方向,所以答案就清楚了。
你對別人善,其實是對自己善;你對別人惡,其實是對自己惡。佛是慈悲的,得道的高僧能修出舍利子,而普通人卻只能燒成一把灰,這個讓我吃驚,也是讓我重新審視意識的力量的原因。所以善的力量,積極的力量是值得學習的。反觀惡,往往是吞噬自己的力量。但沒有人,先天是惡或者善,因為善惡不是人的本質。上面還回答過絕癥的問題,寫到這里再補充一點,積極的意識能量對人的身體影響是積極的,是健康的;相反惡的意識,悲痛絕望的意識,對身體的影響是不健康的。科學研究顯示,90%的病和心情有關,所以你要不要快樂,要不要善良,你自己選擇。有很多人得了絕癥,但心態好,活下來的案例,你可以自己去搜。而且也有很多心態不好,一夜白頭,被人活活氣死的案例,你也可以自己去搜。
老師,人為什么要結婚?
人為什么要結婚,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從生理角度講需要性,從社會角度講需要社會關系和社會認同。就目前而言“結婚”就是相當有代表的社會關系的制度。而且社會關系的意識包括了“愛”這個詞,它是一個有序性,正能量的詞,所以人就會順從社會關系和自身需求而選擇結婚。
老師,那找不到喜歡的人,還結婚嗎?愛是一切,不愛也是一切。當婚姻成為一種主流社會關系制度的時候,環境會促使你向它靠攏或者妥協。沒有遇到喜歡的和愛的,還結婚嗎?大膽去結吧,現在不喜歡,不代表將來不喜歡。現在喜歡的和愛的,不代表將來也喜歡。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修正拓撲的過程。
老師,孩子叛逆,不聽話該怎么辦?
叛逆——這也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會隨著成長不斷加強自我存在感,而且隨著力量的增長,知識的豐富,身體魅力也更成熟,就會越想擺脫束縛,證明自己的存在,得到更多認同。所以你作為家長,要一直肯定他的存在,鼓勵他的正確的追求。對于那些不正確的追求,及時做出引導。同時家長要記住,不要以你的模型來打造孩子,他意識到自己是存在的,就遵從他自己選擇。你只是帶她來到了人間,引導她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其他的,就讓她自己走。你不是保姆,不要事事都管。
老師,奮斗很多年了,感覺自己一無所有,很失敗,怎么辦?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你在對抗宇宙的寒冷,你在對抗自身的死亡,你本身是成功的。每個人就像一艘巨型飛船上的器件,沒有每一個像你一樣的存在,就沒有這艘巨型飛船,也就是沒有這個“時代”。很多時候,第一名只有一個,但你即使你是最后一名,你能活得比第一名都開心,你才是真成功了。
還記得前面說過的話嗎,一個成功的人,首先是能控制自己行為和心理的人。你心里上感覺自己一無所有,就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你不相信自己,別人更不會相信你。我不建議你吹牛,不建議你搞面子工程,但如果吹牛和面子工程能讓你自信,你多去。就像很多人,穿一件好衣服就能開心好幾天,開一輛豪車,就覺得成功了。覺得成功了,就自信了,自信了就會更加大膽而努力,良性循環是值得學習的。但過度膨脹,就會成為笑話,成為打擊你的力量。
所以從相信自己開始,從小事做起,堅持去做,就是成功。人生重在體驗過程,我們希望過程是快樂的。作為能動性很強的人,要懂得用意識突破物質,因為物質和意識是一體的,可以相互轉化。那些吃著粗茶淡飯的高僧,一坐就是一天,甚至好幾天。我也很好奇,他們看到了什么,為何如此癡迷?那些執著藝術的人,一畫就是一天,甚至持續每天都畫,沒有錢,卻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人生首先是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怎么說你。再強調一遍,先自己相信自己!
老師,有外星人嗎?
當然有,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有外國人?”當然有了。換個角度想想,我們就是外星人!
那老師,為什么他們不和我們建交?
你怎么知道沒有建交,現在沒有不代表之前沒有,之前沒有,不代表之后不會有。如果真的沒有,那就是他們把我們當作成了非洲草原上的獅子了。不干涉我們的因果,是他們的“文明要求”。
老師,放縱自己,享受快樂不可以嗎?
辯證的思維應該貫穿在你碰到所有問題上。人生短暫,開心快樂才能保持更健康。在快樂中學習和工作也更加有效率。所以享受快樂,追求自由應該值得被推崇。所以年輕人去喝酒,去蹦迪,去跳舞,去冒險……都是值得的。但沉迷其中,過度享樂,就不再是有益的。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抵抗過程,是一個抗爭過程,人類的發展就是證明,我們從荒蠻走到了現在的高樓大廈,靠的是什么?是生生不息地延續和奮斗。這些成就與每個在地球上存在過的個體息息相關。
每一種生產關系的系統,也都在“熵增”過程中,辯證地去看,并不是說每一種熵增都是不利的。因為只有系統不穩定,只有系統混亂的情況下,才更可能出現新思維,新勢力,新創新。這就是為什么會有百家爭鳴,文藝啟蒙運動等等思潮;這也是為什么舊時代會更迭,是因為熵增達到一個頂點。即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達到頂點,不可調和,必須用變革的方式來解決。
事事井然有序,當然是好的,但還應該放松一些,勞逸結合,這樣才能保持你的思維的創作力和思考力,不然你會變得像機器一樣。這也是你為什么羨慕孩子的原因,因為孩子始終以快樂為生活導向。但隨著“熵增”,他也必須學會各種規則和秩序,這是人類文明的需要。
這個問題其實也回答了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別人經常問我:“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你信奉哪家?”
通過上面的回答,你應該明白,你需要哪家的內容,你就信奉哪一家。而不是拘泥于一家。時代在變,你自身的情況也在變,所以以變應變,方能持久。
老師,你說的這些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該怎么辦?
道理確實很多人都懂,我說的這些,我也不一定能做到。做不到就承認自己做不到,不用假裝你能做得到。就是你要接受你,無論何時都是這樣的。人生多一些樣子,在年老時候會覺得很美。雖然當時很無奈,很絕望,很失落……
老師,你最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東西挺多的,比如我曾經試著一個坐在家里,打開那些評分很高的恐怖片,我以為我能釋然,不被看似虛幻的拍攝內容影響,但事實上我做不到。隨著電影的播放,我有緊張,我有害怕……
我害怕的東西挺多的,比如貧窮,深淵,高崖,貪欲……物質是意識的本源,所以用物質來給意識安全感,是有理論基礎的。好在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這就是它的神奇之處。一個一無所有的人,確實可以通過調整意識來讓自己快樂。雖然在正常人眼中,可能會說:“這是個傻子。”可是誰是傻子,還真不一定。
上學的時候讀到屈原的故事,我很佩服屈原。現在也是,然而再讀一次屈原與漁夫的對話,我卻更佩服漁夫。你們也再讀一遍吧。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yì 】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有恐懼也是一種體現存在的證明,你有恐懼說明你不是一塊石頭。我們要勇敢的理由,依然是我們不是一塊石頭。所以沖破恐懼的勇敢才更讓人欽佩。沖破那些物質的羈絆,去展示你自己,不要恐懼,也不要畏懼。我終究還是看完了恐怖片,覺得拍得真好。
我們的父母一輩,大多數人也終究熬過了貧窮。而且他們說,那時候窮,也并不覺得可怕。餓肚子確實難受,確實要命,但沒有因此放棄生命。我的奶奶講過,那時候好多人臉色是青色的,撩起衣服肚皮都是青色的,就是各種樹葉草木吃的。理解生命的方式,確實是要在當下理解。但如果你能從過去看到現在,你就得到了另一種力量。
老師,我絕望了,看不到一點希望,想結束生命,以擺脫痛苦,該怎么辦?
其實上面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從哲學角度講,存在是絕對的,活著也是絕對的。就是說活著本身就是希望。為什么活著的問題,不值得懷疑。只值得去證明,但這個證明又沒有邏輯可言。
在反圍剿過程中,毛主席說過“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失地存人,人地皆得。”所以一路退到陜北,從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好死不如賴活。”話糙理不糙。已經絕望,已經觸到谷底了,還怕什么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時刻就是你絕望的時候。只要不死,你就是偉大的!活下去,像小草一樣,接受秋霜和冬雪,到了春天還有破土而出的勇氣。
老師,人死后就是一堆枯骨,奮斗有意義嗎?
人是活在當下的,不是活在未來的!今天你得吃飯啊。而每一天的奮斗,才能將你帶向更好的未來。
老師,你相信緣分嗎?
當然相信,緣分本來就包含在所有相遇的邏輯之中。
老師,人的命運是固定的嗎?
規律是存在的,但相信規律不代表向命運妥協,反而是利用規律,更好地服務自己。我在命運的河流中,所以我也是命運的一部分,我很重要。只要我是變化的,命運自然就是變化的。這就是為什么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人是人,這種屬性無法改變。石頭是石頭,這種屬性也無法改變。但人和石頭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命運軌跡不是固定的。善于改變命運的人,一定是借勢翱翔的人。因為在熵增過程中,規律也是抵抗熵增的一種機制。有人這時候會說,那就是“熵增定理”自己也抵抗住自己,沒錯,可以這樣理解。
人的命運也是這樣,我們是自己與自己的命運抗爭,自己與宇宙規律抗爭。確實有人類無法抗爭的因素,比如自然災害,自然老死等,是因為我們也是這“規律”中的一份子,遵從規律,是遵從自然。所以如果說人生有命運,我們就是命運。
老師,我還想問什么事情是最美好的?
看云海翻滾,看落日余暉,聽蛙聲一片,與你愛的人迎風而立……這些都是最美好的事情。寫這篇文章,寫這本書,我也覺得是美好的。
老師,我還想問……
別問了,其實上面的很多答案都不是唯一的答案。我只是一種參考,我希望你能比我想得更完善,比我回答得更接近真理,更讓人覺得有力量。你做你自己的老師吧,多笑,但遇到困難和挫折,也可以哭……記住,我們證明,我們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