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8個深刻的人性洞見
解讀丨書杰
《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
核心觀點解讀
↓點擊觀看↓
《被討厭的勇氣》
01
人際關系
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系,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所謂的“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任何煩惱都會有他人的因素。
解讀: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洞見之一,是將“人際關系” 視為人類煩惱的根源。這并非否定個體內心的復雜性,而是從 目的論視角揭示:我們所謂的 “焦慮”“自卑”“孤獨”,本質對"社會關系中自我價值"的投射。例如"容貌焦慮"實為對他人評價的恐懼;"能力不足"感源于與他人比較的虛構標準。
若宇宙僅存一人,美丑、貧富、成敗等概念將徹底消失。一切價值判斷都因"他者凝視"而誕生,這正是人類存在的辯證性——孤獨渴望聯結,聯結又滋生痛苦。
02.
課題分離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解讀:這一觀點的核心是“課題分離”:每個人的人生課題是獨立的,“他人如何評價我” 是他人的課題,“我如何生活” 是我的課題。過度尋求認可,本質是將自己的人生課題交予他人裁決。
當行為目標變為"滿足他人期待",人便淪為關系的傀儡。自由的真諦恰在"被討厭的勇氣"。如同尼采"成為你自己"的宣告,真正的自我認同需掙脫社會規訓的鎖鏈,在"做自己"與"被接納"的沖突中覺醒主體性。
03.
真實自我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解讀:阿德勒所說的“不喜歡自己”,并非簡單的 “自卑”,而是對 “真實自我” 的否定——拒絕接納自己的局限、缺陷,甚至存在本身。
“自我厭惡” 往往源于 “理想自我” 與 “現實自我” 的劇烈沖突。社會規訓(如 “必須成功”“必須完美”)會催生過高的 “理想自我”,當現實自我無法抵達時,便會產生 “我不配被愛”“我沒有價值” 的判斷。但阿德勒強調 “自我接納” 而非 “自我肯定”:接納 “我雖不完美,但我有存在的價值”,才是擺脫不幸的起點。
04.
選擇
問題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樣。
解讀:這是阿德勒“目的論” 的核心表達:我們并非被世界 “決定”,而是通過 “賦予世界意義” 來決定自己的感受。因此,阿德勒心理學被稱為"使用心理學"——客觀世界不可控,但人對世界的"解讀方式"與"使用方式"永遠可選擇。受害者心態的本質是放棄選擇權。如薩特的觀點"人是自身選擇的總和"。世界就像是棱鏡,你凝視它的角度決定了折射的光芒。改變認知并非唯心,而是重構行動意義的起點。
《幸福的勇氣》
05.
幸福與愛
人人都隨時可以獲得幸福。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人生最大的選擇,即愛。
解讀:阿德勒認為,幸福的本質是“共同體感覺”—— 對 “我屬于某個共同體” 的歸屬感,而 “愛” 是建立這種感覺的核心途徑。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愛與歸屬” 是超越生理與安全需求的核心需求。但阿德勒強調,“獲得幸福” 不需要等待 “合適的時機” 或 “完美的條件”,因為 “愛” 是主動選擇:選擇與他人建立聯結,選擇投入關系,便已踏上幸福之路。比如,對陌生人的一句善意問候,對家人的一次耐心傾聽,都是 “愛的選擇”,也是幸福的起點。
06.
愛的本質
“愛是人生唯一的兩個人共同的課題。愛的本質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們的幸福。為了獲得幸福生活,就應該讓自我消失。”
解讀:阿德勒的“課題分離” 適用于大多數關系,但 “愛” 是例外:它要求雙方放下 “我的幸福” 或 “你的幸福” 的執念,共同承擔 “我們的幸福” 這一課題。
健康的親密關系(愛情、親情等)不是“犧牲”(為了你的幸福放棄我的),也不是“索取”(為了我的幸福要求你的),而是 “共生”—— 通過彼此的支持,實現 “1+1>2” 的共同成長。比如,伴侶共同規劃未來,不是一方妥協,而是找到 “我們都認同的方向”,這種 “自我邊界的適度消融”,正是愛的溫度。
07.
自我
我們隨時都可以決定自我,可以選擇新的自己。
解讀:阿德勒反對“性格決定論”,認為人沒有固定的 “本質”,“自我” 是持續選擇的結果。自我概念是 “動態建構” 的,我們通過每一次行為、每一次選擇,不斷重塑 “我是誰”。比如,一個習慣討好的人,若選擇 “第一次拒絕他人”,就是在重新定義 “自我”—— 不是 “必須討好的人”,而是 “有權利說不的人”。過去的 “自我” 只是 “暫時的選擇”,而非 “永恒的宿命”。
正如薩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質”—— 人之初沒有本質,本質是通過自由選擇創造的。沒有 天生的內向者 或 注定的失敗者,只有 選擇保持內向或選擇接受失敗的人。每一刻都是 “重新選擇自我” 的機會,這正是人的絕對自由,也是幸福的前提:你永遠可以成為 “你想成為的人”。
08.
愛的勇氣
我們可以愛任何人。愛某人并非單單出于激烈感情,愛是一種決心、決斷、約定。
解讀:阿德勒將“愛” 從 “情感沖動” 重新定義為 “意志行為”:愛不是 “被某人吸引” 的被動感受,而是 “選擇與某人共同面對生活” 的主動承諾。選擇在平淡中包容,在沖突中理解,在變化中堅守。
如克爾凱郭爾在《愛的作為》中強調,“愛不是感覺,而是責任”。感覺會隨時間流逝,但 “愛的決斷” 是對 “他人價值” 的永恒確認——無論對方是否符合期待,都選擇尊重、關懷、共同承擔。這種 “無條件的選擇”,正是愛超越本能、成為 “人性光輝” 的原因:我們可以選擇愛任何人,因為愛的本質是 “我愿意為你付出” 的自由意志。
阿德勒勇氣兩部曲
《被討厭的勇氣》與《幸福的勇氣》共同構建了一套“基于自由與責任” 的人生哲學:前者教我們通過 “課題分離” 擺脫人際關系的束縛,獲得 “被討厭的自由”;后者教我們通過 “主動去愛” 建立深刻聯結,抵達 “共同體的幸福”。
從心理學到哲學,阿德勒的理論始終指向一個核心:人是自己的主人。煩惱源于對關系的執念,幸福源于對愛的決斷;自由不是逃避關系,而是在關系中保持自我;成長不是等待改變,而是此刻就選擇成為新的自己。
這兩本書的價值,正在于將深刻的理論轉化為可實踐的勇氣—— 讓我們敢于面對真實的自己,敢于拒絕不合理的期待,敢于主動去愛,最終在探索自我的旅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為你推薦暢銷全球超千萬:
“阿德勒勇氣兩部曲”
《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
課題分離|煩惱|自由真諦|愛的勇氣
↓點擊訂購↓
人這一生
就是一趟探索自我心靈的旅程
希望這兩本書
能對你的心靈成長有所幫助
書杰《舊年華》新版
2025全新啟航
喜馬拉雅VIP會員暢聽
一檔懷舊的音樂人文節目丨融合文史哲藝丨治愈心靈
上圖掃碼 - VIP訂閱 -喜馬拉雅APP收聽
持續更新:1-2期/周
聽哲學獨家資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圖掃碼回復:福利資源
獨家0基礎哲學課
哲學100問
從古希臘到后現代
300期課程丨250張邏輯圖丨2500年哲學史
掃碼訂購 - 永久收聽(附文稿)
收聽方式
① 掃碼收聽
② 下載“小鵝通”APP(可下載音頻)
購課后領取邏輯圖
加助手微信號:zhexue100zhushou
閱讀全文訂購《哲學100問》(完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