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沒老,它只是換了個方式,和年輕人‘戲’在一起。”一位老戲迷在現場有感而發。
▲活動現場。雷鍵 攝
6月11日,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重慶高新區白市驛川劇院內鑼鼓鏗鏘、戲腔悠揚——“川韻驛彩·戲聚高新”2025無界藝術周·川劇藝術節暨白市驛十二景發布會正式啟動。活動以川劇為媒、非遺為線,串起成渝文化共融與文旅發展新篇,讓傳統藝術在潮流圈里煥發新活力。
川劇“破圈”:經典與創新共譜成渝韻
作為國家級非遺,川劇是川渝兩地共同的文化基因。活動現場,“劇無界”川劇專場演出堪稱一場“跨城文化盛宴”:《變臉吐火》中,演員手持折扇瞬息變妝,火焰騰起瞬間引得臺下驚呼;《小紅娘》里,小花旦碎步繞場,水袖輕揚間盡是可愛、靈秀;《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則以鏗鏘鑼鼓演繹巾幗豪情,觀眾席掌聲如潮。更令人驚喜的是,四川省成都市百家班川劇團帶來的《別洞觀景》,將川劇表演風格巧妙融合,“這出戲既有成都的細膩,又有重慶的火辣,聽得人直呼過癮!”現場觀眾王女士豎起大拇指。
▲活動現場。雷鍵 攝
作為“川劇之鄉”白市驛今年將打造科學城川劇藝術中心,白市驛鎮黨委書記在致辭中表示,“未來這里不僅是排練場,更是年輕人的‘打卡地’——傳統戲臺與現代展陳結合,讓川劇從‘老戲臺’走向‘新舞臺’。”
十二景發布:文旅融合再添“高新名片”
活動現場,“白市驛十二景”正式揭曉,成為全場又一焦點。這組以“川劇文化、古驛風情、生態休閑”為核心的景觀IP,涵蓋“驛韻戲臺”“板鴨古街”等特色主題,既保留了白市驛“古驛站”的歷史底蘊,又融入了科學城“科技感”的現代氣質。
▲活動現場。雷鍵 攝
“十二景不是簡單的景點集合,而是‘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白市驛鎮黨委宣傳委員葉雙利介紹,未來將圍繞十二景推出“一日戲游”“非遺手作”等精品線路,“游客既能看川劇變臉,又能體驗白市驛板鴨制作,還能在竹影棧道散步,感受‘煙火氣’與‘文藝范’并存的高新區。”
非遺市集:讓老手藝“活”在當下
川劇院廣場的非遺市集,是活動最“接地氣”的角落。15項高新區非遺項目一字排開:白市驛板鴨的咸香飄出十米外,金鳳三耳火鍋底料的熬制鍋冒著熱氣,巴福刺繡的繡娘飛針走線,連“百日場”老茶館的蓋碗茶都支起了攤位。“沒想到小時候常吃的板鴨,制作工藝這么講究!”市民李阿姨捏著一塊板鴨,聽傳承人講解“鹵制七步法”,直呼“長知識”。
最熱鬧的當數“川劇體驗區”:穿戲服、畫臉譜、學甩袖,年輕人們排著隊“變身”川劇主角。“我穿的是穆桂英的行頭!”22歲的大學生小林舉著手機自拍,“剛才老師教我甩水袖,雖然動作笨拙,但感覺自己真的成了戲里人!”工作人員介紹,市集還復原了“百日場”商貿盛景,通過老照片、舊物展,讓年輕人觸摸白市驛的“煙火記憶”。
從川劇的鑼鼓聲到非遺市集的吆喝聲,從成渝共演的戲臺到十二景的文化藍圖,這場藝術周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重慶高新區推動“非遺活態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