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我在閱讀當地的一些民俗方面的資料時,看到了一條有趣的俗語,是一條不常見的俗語,現摘抄下來:“做生不貼,出門就觖”,與讀者朋友一起解讀。
仔細揣摩這條俗語的意思,以及其中包含的“傳統風俗”,覺得這條俗語就像一面鏡子,把過去和現在一些農村的行為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照得清清楚楚,可也讓那些想甩鍋給老宗祖的人,感了羞愧。
現在民間出現的一些陋習,人們往往把這些陋習當成“傳統風俗”,把鍋甩給“過去”。
“過去”就成為了現代人的一個巨潲水桶,該裝的,不該裝的,都得裝下。現在的人不會有錯,有錯的都是那些早已作古的人。
比如,前些年,農村個別地方,就形成了一種陋習,有的人想方設法找借口辦酒席,各種喬遷、過壽均大操大辦。
奇葩的是,有的所謂“喬遷”,無非把二樓裝修一下,從一樓搬到二樓,也要舉辦“喬遷宴”。
更有甚者,有的人買一臺新車要辦酒席慶賀,家里的豬下崽、牛下犢也要辦酒席賀慶,如此等等。
其目的無非只有一個,因為別人家辦酒時,自己去“做人情”,所得“收人情”,也就是巧借各種理由,把送出去做人情的禮物和錢財收回來。
你借這種理由“收人情”,他也借另一種理由“收人情”,都在絞盡腦汁找借口辦酒席,形成了一種“做人情”和“收人情”之間相互較量的拉鋸戰,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這些辦酒的人,都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聲稱辦酒是遵循當地的“傳統風俗”。
在“風俗”前面加了“傳統”一詞,既可以做擋箭牌,堵住別人的嘴,又可以把鍋甩給老祖宗來背,可謂一舉兩得。
一些地方嫁女要高價彩禮、下車費、進門費、改口費等,也是借同樣的理由,都拿當地的“傳統風俗”來當借口。
實際上,當地有沒有這樣的傳統風俗,或者當地的傳統風俗到底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上了年紀的人都心知肚明,只是嘴上不好說而已。
下面就來解讀一下這條俗語,看看過去農村關于在做生意方面的“傳統風俗”,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風俗。
這條俗語主要流傳在古楚大地,其中的風俗也相應地流行于古楚之地,也就是湖北湖南及周邊的一些地區。
湖北湖南各地的俗語收集資料中,均出現了這條俗語,只是俗語中的個別字不同。
比如,有地方寫成“做生不貼,出門就缺”,也有的地方寫成“做生不貼,出門就訣”,也算是一條俗語中存在不同的變體,意思大同小異。
“做生不貼,出門就觖”是一句假設句,可以理解成“如果某人做生不貼,那么這個人出門就觖”。
“做生”,就是做生日,也叫慶生,就是生日的那一天,有人上門來慶賀,在家里或餐館辦酒席接待客人。
過去農村人“做生”,一般都是在家里辦酒席招待客人,現在一些年輕人,或者住到城里的農村人“做生”,一般選擇到餐館辦酒席招待客人。
“不貼”,按照俗語流傳之地的風俗背景,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是“做生要貼”。“貼”,也就貼補錢財,在俗語的語境中,應解釋為賠補不夠的錢。
“做生要貼”的地方風俗是,做生日的總開銷,應該大于收取禮物禮金的總收入。
做生日的開銷通常包括三項總和,一是辦酒席的開支,二是招待客人的開支,如水果、糖果、瓜子等,三是回禮的開支。
如此,“做生不貼”這句話的意思就好理解了,意思是說,做生意不貼錢財,也就是開支小于或等于收入,即賺了錢或不賠不賺。
“出門就觖”,這句話比較難理解的是“觖”(音jué)。這個字在民俗的地方語境中,一般解釋為“觖悵”,意思是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那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出門會遇到不如意的事,讓人感到不痛快,也可以說,所做的事,一開始就遭遇挫折,不如意。
前面提到過,這條俗語還有兩句變體,都是后一句的一字之差,這里也一并解釋一下。
“出門就缺”,這句話中的“缺”,在俗語的語境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經濟上的損失,另一種是壽命的減少。
也就是說,出門會遭受經濟損失,或者說,出門會減少壽命。
“出門就訣”,這句話中的“訣”,意思是永遠離開的意思,即訣別之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出門后就有可能永遠離開親人,實際上,在俗語的語境里,含有縮短壽命的意思。
在古楚之地,還有另一句俗語,可以印證當地做生意,不能賺錢,只能貼錢,這一風俗的存在。這句俗語就是“賺錢祝米,折本的生”。
這里的“祝米”,也就是民間送祝米的風俗,按照民間的通俗說法就是“打三朝”。
一個新生命誕生后,女性親戚朋友前往祝賀,給嬰兒送衣服、飾品、尿布裙片等,給坐月子的女人送雞、蛋、紅糖、肉、豬肚等營養補品。
過去農村“打三朝”,與建房、辦喪事一樣,屬于一種幫扶性質的人情,送禮物和禮金,是為幫助生小孩的人家,解決孩子出生后面臨的各種困難,讓產婦順利恢復體力,讓嬰兒健康成長。
在過去農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這種幫助,就像是一場及時雨,也是雪中送碳,所以民間才說“賺錢祝米”。
而做生日則不同,生日每個人都有,每年都有,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并不是非做不可,家庭條件允許,能夠貼得起錢就做,家庭條件不允許,貼不起錢就不要做。
正因為如此,在這條俗語的流傳之地,衍生出了另一種地方習俗,那就是“躲生”,也就是躲避做生日。
過去,由于農村大多數家庭不富裕,很多老人在自己生日快到的日子,他們就躲到親戚和朋友家里,如此,親戚朋友想給老人做生,看到老人不在家,也就不來了。
這樣,家里也就不做給老人做生了,為家里節省了開支,也給親戚朋友免去了麻煩。
在古楚之地的農村,還流傳一句俗語,也是對做生日的一些民俗限制,同時也成為一些老人“躲生”的原因。
比如,“老來不過生,過生不過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老了就不要隨便做生日(慶壽),會對老人不利,很多老人做了生日后,往往活不過第二年的春天。
實際上,這句俗語與“做生不貼,出門就觖”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關系的。
人老了,做生日通常由兒女來操辦,老人已經無法做主了,也無法實現自己的意愿。表面上給老人做生日,是對老人的孝敬,實際上不按照“做生要貼”的規矩辦,而是利用老人做生日來斂財。這樣就給老人增加了心理負擔。
農村傳統俗語有一種慣用的手法,就是利用民眾的民俗信仰,以及迷信心理,采取“嚇唬”的方式,來編寫俗語,好讓民眾自覺遵守民間形成的規矩。
“做生不貼,出門就觖”這句俗語也不例外。這是傳統俗語的消極成分,但是,我們也要客觀看待其中的積極因素,那就是有效地規范了民間酒席的操辦,避免民眾在過生日時大操大辦,以及利用辦酒席進行斂財。這種積極因素,值得我們借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