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官方
當科技與“銀發”相遇,會迸發怎樣的火花?
6月10日,上海市養老科技產業園在閔行區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正式開園。這標志著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之一,在應對“銀發浪潮”的戰略布局中落下了關鍵一子。園區規劃總面積約1.3平方公里,創新研發區與產業承載區雙輪驅動,短短一年已吸引40余家養老科技創新企業入駐——這座產業園的崛起,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的開啟,更是上海乃至中國應對深度老齡化挑戰發出的清晰信號。
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的誕生,絕非偶然,其背后是上海乃至全國老齡化浪潮洶涌而至的嚴峻現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9億,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0.4%。上海作為中國老齡化程度最深的超大城市,形勢更為緊迫。上海市民政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占比已達驚人的35.7%,相當于每三個戶籍人口中就有一位老人。這一比例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持續加劇。
當“老”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與公共服務供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龐大的老年群體催生了多層次、多元化、高品質的養老需求,從日常生活照料到醫療康復護理,從精神文化慰藉到社會參與支持,缺口巨大且日益凸顯。
202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以《上海市推進養老科技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為藍圖,明確提出“科技賦能、產業支撐、服務升級”三大戰略路徑,將養老科技產業作為發展銀發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口,規劃布局建設上海市養老科技產業園。
在此背景下,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的正式開園,正是城市對老齡化挑戰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引領的一次戰略突圍。它深刻回應著“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這一重大時代命題,承載著以科技創新重塑養老格局、提升老年福祉的迫切期待。
圖源:攝圖網(授權ID:500474252)
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將“科技”置于“養老”之前,這清晰指明了未來養老產業升級的根本路徑——科技賦能。產業園的戰略定位直指核心:依托大零號灣的強勁科創引擎,致力于研發智能化、高端化、老年友好的創新產品,打造標志性應用場景,培育優質企業,最終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養老科技產業集群。
這一科技驅動的藍圖并非空中樓閣。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前期建設已具雛形:研發測試公共服務平臺、展示平臺、孵化器等多功能配套初具規模,40余家創新企業如種子般播撒其中。
更重要的是,它深度嵌入“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生態體系,實現了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硬連接”。這種“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是打通技術研發、產品轉化、場景落地全鏈條的關鍵樞紐。當高校的前沿智慧與企業的市場敏銳在園區內碰撞,實驗室里的突破方能加速轉化為老人床邊、家中的切實解決方案。
同時,依托市級專項支持建設的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園區已吸引頂尖科研力量合作,成功與威高集團等龍頭企業簽約,為無導線起搏器、貼片式可穿戴超聲等前沿養老器械提供核心芯片與ai技術驗證。園區還引入了知名孵化機構谷倉科技集團(小米生態鏈核心平臺),共建“谷倉養老科技孵化器”,其載體建設已經完成,即將開業。
科技賦能養老的潛力正在全球范圍內被印證。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將智能健康養老產品供給能力提升作為核心目標。從國外的實踐看,日本的護理機器人已廣泛應用于輔助行走、排泄處理等場景,有效減輕照護者負擔;北歐國家成熟的遠程健康監護系統,讓老人在家中即可獲得專業醫療支持。國內雖起步稍晚,但在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智能家居適老化改造、認知障礙輔助干預等領域,也已涌現出諸多創新產品。
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的正式開園,無疑是上海在這一關鍵賽道按下加速鍵。其未來可能聚焦的突破方向清晰可見:一是智能化適老產品研發,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智能護理床、移位機器人、助行外骨骼;二是數字化健康管理,融合物聯網與AI的居家生命體征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個性化慢病管理平臺;三是情感交互與認知支持,陪伴型社交機器人、認知訓練與干預的數字療法;四是無障礙環境科技,智能語音交互控制系統、高精度室內定位導航輔助。
這些創新,絕非冰冷的代碼與機械,其終極目標是提升每一位長者的生命質量與尊嚴,讓科技的溫度可感可觸。走進上海市養老科技產業園一樓展示區,可以看到一系列前沿科技與適老化設計的完美融合。這里精心布置了多個沉浸式體驗空間,包括模擬真實家居環境的美好客廳、安全廚房和健康臥室等,讓參觀者仿佛置身于未來養老生活的場景之中。目前,上海市養老科技產業園所呈現的應用場景已逐漸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圖源: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官方
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的戰略意義,遠不止于一個區域性產業載體的建設。它更深遠的信號,在于推動“銀發經濟”從邊緣走向舞臺中央,成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國務院辦公廳2024年1月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銀發經濟”概念,并明確其涵蓋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與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這標志著老齡產業在國家經濟版圖中地位的躍升。
上海此舉,正是對這一國家戰略的率先響應與深度實踐。其帶來的信號是多維度的:
一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養老科技是典型的交叉融合領域,涉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現代服務等眾多產業。產業園的發展將有力牽引這些相關產業的協同創新與升級,為上海經濟注入新動能。權威報告預測,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到2035年有望突破30萬億元人民幣。
二是區域協同的示范引領:上海作為長三角龍頭,其養老科技產業的高地建設,將通過技術溢出、模式輸出、標準引領,輻射帶動整個區域養老產業的提質增效與協同發展,探索區域養老一體化新路徑。
三是國際競爭力的塑造:瞄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養老科技產業集群”,意味著上海志在參與全球養老科技競爭與合作。這不僅要求技術硬實力的突破,也需在適老化設計標準、數據安全倫理規范、服務模式創新等軟實力方面貢獻中國智慧。
四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養老科技產業園的建立,將“積極老齡觀”和“健康老齡化”理念具象化。它傳遞出鮮明信息:老年群體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發展的參與者、價值的創造者和創新服務的受益者。科技賦能下的“銀發經濟”,本質是追求發展與民生的和諧統一。
目前,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正在逐步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賦能高能級產業平臺建設。下一步,產業園將圍繞養老科技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快建設產業協同創新平臺與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積極爭取打造首批國家級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
當然,前路并非坦途。養老科技產業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仍需跨越諸多挑戰:高昂的研發與使用成本如何降低以確保普惠性?復雜的技術操作界面如何簡化以實現真正的“老年友好”?涉及健康隱私的數據安全如何筑牢防線?適老化產品的標準與認證體系如何完善?這些都需要在產業園的探索實踐中,通過政策精準扶持、倫理框架構建、多元主體協同來逐一破解。
黃浦江畔,上海養老科技產業園的啟幕猶如一聲號角。它宣告一個城市正以前沿科技為矛,以產業聚合為盾,迎向那不可逆轉的銀色浪潮。當創新的光芒照進暮年歲月,科技便不再僅是效率的工具,更成為守護生命尊嚴的溫暖力量。
產業園的每一步開拓,都關乎千萬長者的生活品質;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在重塑“老去”的定義與體驗。上海發出的信號如晨鐘般清晰:在老齡化挑戰面前,唯有主動擁抱創新,方能將“夕陽紅”真正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朝陽金”。
園區資料
“大零號灣”是上海目前唯一一個以“科技創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區,也是上海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承載區。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地產集團合作的創新創業培育平臺,位于上海市閔行區以滄源路、劍川路為主軸的“T 字形”地帶,以滄源科技園區塊為核心區域,以上海交通大學閔行主校區方圓數十平方公里內的創業加速器和接力園及人才公寓等創業服務系統為配套區域。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