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是總書記對上海的殷殷囑托,也是當前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從“建框架”到“強功能”的核心命題。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的關鍵在于進一步釋放原始科技創新活力,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并且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從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律出發,筆者認為,要實現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的目標,首先必須準確研判當前科技創新的基本形勢,然后奮力寫好技術、市場、治理這三篇大文章。
01
尊重技術變革的時代特點
科技創新是時代性特征極為明顯的事業。科技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量變的積累期和質變的革命期。當前技術變革加速趨勢明顯,但是科學總體仍在量變積累期,主要有兩方面特點。
一方面,當前正處于新技術體系加速形成的前夜,以大模型、具身智能、腦機接口、基因治療等為代表的前沿技術迅速發展,促進未來產業蓬勃興起,帶動經濟增長動力變革和全球產業體系重構。在未來產業發展初期,通常會存在多種不同技術路線齊頭并進的現象。隨著技術積累突破,部分技術路線在高速迭代過程中會逐漸顯示出優勢,創新資源會進一步聚集,也會圍繞主流關鍵技術擴展成為技術族群,從而融合發展形成更為復雜的全鏈條技術體系。
另一方面,新一輪科學革命仍在孕育之中,當前全球科研投資持續增長,但是投入產出邊際報酬遞減效應普遍存在,出現了重大科學發現日益稀少的現象。傳統范式的科學研究越來越依托極限化研究手段,也變得越來越昂貴和不確定。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成本已經從最初的50億歐元增加到了約200億歐元,項目進度也經歷了多次延期,原定于2020年代初完成首次等離子體放電的目標已被推遲至2035年左右。以AI4S為代表的更加高效的科學研究新范式尚在探索之中。
如何把握技術創新密集活躍但不確定性強,科學研究成本高企但收益回報遞減的現實,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全球人工智能巨頭關于技術路線的激烈競爭,美國政府和學界關于科研經費的強烈爭議,都是當前技術變革復雜期的寫照。毫無疑問,這也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必須直面的重要命題。
02
搶抓技術變革主動權
技術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主導動因,是發展未來產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推動技術到產品再到產業化的關鍵力量。在技術變革的背景下,創新迭代加速,競爭日趨激烈,前沿技術研發的高風險與商業化的高回報也顯著增加,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面臨諸多挑戰,同時也蘊含了廣闊的發展機遇。
夯實基礎研究迎接激烈競爭。
基礎研究始終是催生顛覆性技術的源頭活水,也是孕育未來產業的搖籃。要圍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全過程,加強系統布局和高效協同,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一方面要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力支持高風險、高價值、長周期的基礎研究,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強化從產業需求和實際問題中凝練重大科學問題的能力,引導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打造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
以戰略敏捷回應不確定性。
未來產業的全過程創新充滿著各種技術不確定性與不可預見風險,必須直面技術路線的高度不確定性,著力構建全過程創新、全鏈條加速機制。瞄準前沿技術開展自主創新,要加強對技術關鍵變革趨勢的跟蹤和識別,以多路徑探索對沖技術突變風險,建立科學嚴謹的“比選尋優、動態糾偏”機制,高頻次監測技術成熟度發展變化,靈活調整戰略路徑和資源配置,在快速變化的科技和市場環境中占據主動。要圍繞科研范式變革,加快優化科技投入支持方式,強化對高風險“非共識”項目的支持,完善科研容錯機制,鼓勵積極試錯、快速迭代。
03
強化市場需求引領力
市場需求牽引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提升未來產業的產品性能與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為技術變革的不確定性注入了確定性。近年來,科技界和產業界逐漸認識到科技創新并不完全遵循“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或者“知識→技術→產品”的線性模型發展,實際上是更加復雜、動態的非線性和交互式的過程,隨著科技創新迭代加速,這一特征日益顯著。
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企業是經濟活動和技術創新的主體,從技術創新維度看,企業具有天然的創新動機,善于捕捉科技產業變革中的創新突破機遇。從產業發展維度看,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有利于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商業化應用全鏈條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伴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創新浪潮成長起來的科技領軍企業具備從市場趨勢和潛在需求的目標出發反向規劃和實施創新活動的能力,能夠更加精準地識別技術創新面臨的重大機遇和關鍵堵點,并擅于圍繞需求配置創新資源。要進一步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引領作用,緊密聯動行業上下游企業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創新主體,走出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融合路徑。
場景導向拉動各類資源與能力進行集成創新。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鍵鏈接點是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契合度”,科技成果只有在具體應用場景中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堅持“以終為始”的理念,將愿景需求轉化為技術迭代的驅動力,優化技術路徑和資源配置方案,遴選最具技術經濟性的產品路徑,推動產業鏈整體躍遷。以SpaceX公司的星鏈為例,通過對全球無縫鏈接通信場景的前瞻研判,重新定義了未來通信網絡模式,并借鑒“專注、極致、快速”的互聯網思維,高效推動技術迭代和星鏈網絡建設。當前星鏈全球用戶已超500萬,預計2025年底收入超百億美元。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我國發展未來產業應充分考慮國家戰略、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需求,加強應用場景創新研究,通過需求對接、場景體驗、效能評估,反向牽引技術突破,引導企業、社會與高校、科研機構融合資源和能力,開展面向未來的技術、業態、模式集成創新,加快形成系統性、全鏈條戰略優勢。
04
打造創新治理生態環境
順應技術變革的時代趨勢,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既需要有效的市場導向機制,也需要應對科技風險的金融體系、促進活躍創新的社會環境。上海有著先行先試的優良傳統,應加快“先立后破”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動形成一批符合技術變革時代要求的新模式、新機制、新政策。
建立以直接融資為主的多層次科技金融體系。
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股權融資的“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機制天然適合其融資需求。加強國際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之間的協調聯動發展,根據科技創新企業成長和發展特征,形成全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體系,特別是要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培育支持科技創新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作用,強化“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定位,加強對高風險、長周期創新的支持,完善適時退出機制。引導金融資本向未來產業集聚投入,深化科技金融體制機制改革,解決早期投入不敢投、中期并購不暢、后期退出不便等問題,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與持續發展。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塑造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
以搶抓技術變革機遇為目標,在人才政策、產業政策、社會氛圍等方面開展有適應性的做法。通過項目、平臺、投資等多元政策,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資源圍繞上海產業創新發展目標加快集聚。建立健全適應未來產業科技和人才發展規律的“引、選、用、評”制度,支持更多高端、跨界、國際化和實用性人才在上海加速匯聚、實現價值。推進企業創新政策改革,為高風險科技創新創業提供足夠的寬容空間,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加快培育成長,增強產業鏈拉動力,形成未來產業戰略優勢。構建全要素賦能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面向促進全過程創新、全鏈條加速,構建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為產業創新發展留足“試錯空間”。鼓勵大膽嘗試和創新,培育營造尊崇科學、勇于接受新事物、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土壤。
技術創新驅動、市場需求牽引與創新治理保障這三重動力機制,各自從不同角度發揮作用,推動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的增強。但更為重要的是,把三篇文章合為一篇文章,三重動力良性互動、螺旋交織、動態自洽,才能有效促進科技創新事業的蓬勃發展。技術變革日新月異、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新的變量不斷涌現,我們關于技術、市場、治理大文章的書寫,仍需要不斷更新迭代。
本文原題為《新質生產力取得新突破》,來源于《解放日報》2025-06-10。陳海鵬,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