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目前發生了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蒸汽化,中國沒趕上;
第二次:電氣化,中國在旁觀;
第三次:信息化,中國幸運地參與其中,并獲得了巨大紅利;
第四次:智能化,歐美世界方興未艾,中國正在奮力追趕。
從近兩百年的歷史看,中國與工業革命的關系,直接關乎國運,關乎每個人的生活與命運。
不過,對于中國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系,存在截然相反的兩類觀點:
某位專家說,中國有規模優勢、制度優勢,所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是“清場式”的遙遙領先;但也有不少評論家卻認為,中國由于基礎學科落后,再加上大數據的局域性,恐怕在這場智能革命中會再次落后。
這兩類觀點很有代表性,但卻都有點大而化之。更多人想知道的是:
凡是進步的技術,就一定是對社會有益的嗎?
未來技術的發展,政府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普通人面對技術革命真的無能為力嗎,應該做何選擇?
美國未來學家特朗德寫了一本書,雖不是專為中國人而寫,卻很好地回答了上述問題。 這本書就是《未來技術:顛覆性行業的未來機遇期》。書中提到了驅動技術變革的四大“顛覆性力量”,闡明了技術變革的底層邏輯。
至于中國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系,取決于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和商業人士對這四大“顛覆性力量”的有著怎樣的理解和應用。另外,這四大“顛覆性力量”對技術從業者、獨立思考者和學習者,同樣極具啟發性,它們是:
科學 /
推動技術創新,但與技術完全不同
本 書認為,基礎科學先于技術。 科學是知識體系,技術是控制某些東西的手段; 從科學到技術的道路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往復的; 科學是無序的,技術是有序的。 保持這種區別很重要,因為科學一旦像技術一樣變得有序,便會失去創造力。
政府 /
既是技術創新的推動者,也是限制者
本書認為,在技術變革的進程中,政府同時扮演了問題的提出者、促進者和限制者、風險承擔者、技術創新者、社會保護者五種重要角色。政策和監管對市場的調節作用非常大,其效果可能是促進市場、糾正市場,也可能完全不利于創新。
商業 /
顛覆市場、顛覆技術、顛覆社會
本書認為,商業模式已經成為創新的主要工具。結合新興技術,發現新興商業模式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擁有既定策略框架和激進技術改進的科技公司,會顛覆整個市場,乃至整個社會。從這個角度看,商業越發達的地方,技術也就越發達。
社會動態 /
可以搶占或阻止其他所有力量
本書認為,共同行動的人們是推動社會的力量。通過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消費者、以及與技術相關的社會群體,可以用習慣和喜好決定一種新技術的生死。不能融入人們生活的技術,注定難有發展;能被社會采納的新技術,卻可能改變社會。
《未來技術》 /
理解技術,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我們過去總以為,科學技術是改變世界的主要力量。 特朗德的《未來技術》卻讓我們看到:技術變革的關鍵不僅在于技術本身,更在于技術之外。單純的崇拜技術,并不能帶來技術進步,還可能淪為技術的奴隸; 只有以人為本,技術才有長期發展的動力和價值。
在所有討論“未來技術”的書中,本書可謂獨樹一幟。書中內容以馬克思、韋伯、涂爾干等思想家的社會理論開篇,條分縷析闡述創造新技術的常青法則,并且將人文思想貫穿全書,而非單純討論技術本身。因為,理解技術,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與很多只分析趨勢,不給解決方案的書不同的是,作者在書的最后部分,提出個人和組織應對未來技術的新思考,即“將洞察力生態系統個性化”。并用大量篇幅,給出具體的操作指南和參閱資料。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重塑人類歷史的十字路口,所有關心未來趨勢的人,以及商業人士、企業家、技術從業者和獨立思考者,都不能忽略技術對未來世界的重塑,因此,這本《未來技術》值得閱讀和收藏。感興趣的書友,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