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靠工業革命“封神”的英國,如今成了五常里的“工業貧困戶”。別人聊制造業聊的是產業鏈、技術突破,英國聊的卻是“如何保住最后幾個煉鋼崗位”。
2025年3月,隨著斯肯索普高爐的永久關停,這個曾經的“世界鋼鐵中心”徹底失去了用鐵礦石煉鋼的能力,成了G20里獨一份的“特殊存在”。
更諷刺的是,把英國坑到這份上的,不是別人,正是它們自己!
當年它們跟著美國一起搞所謂“高端規則”,妄圖掐斷中國崛起道路,到頭來卻狠狠坑了自己,實在是“惡有惡報”!
工業革命剛興起那陣子,英國簡直是全球工業的“頂流”,從紡織機到蒸汽機,再到貝塞麥發明的低成本煉鋼技術,每一樣都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上世紀70年代巔峰期,光是鋼鐵行業就有32萬人吃飯,產量幾乎占了全球一半,倫敦塔橋、縱橫的鐵路網,全是英國鋼鐵工人的驕傲。
那時候誰能想到,幾十年后這里居然會搖身一變,成為“鋼鐵廢墟”?
所有王朝都離不開一個“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點,大英也不例外。它們的轉折還要從撒切爾夫人上臺說起。
1979年,撒切爾夫人推行了“新自由主義”改革,說白了就是把國家手里的產業往外扔。
煤礦、鋼鐵廠、造船廠這些曾經的支柱產業,要么被拆分賣掉,要么直接關停。
1984年全國礦工大罷工鬧了一年多,14萬工人拼盡全力還是輸了,礦井一關,連帶幾百家配套工廠跟著倒閉,整個產業鏈就這么崩了。
到1986年最后一家國家造船廠關門,英國的重工底子算是被自己刨得差不多了。
這時候美國遞過來一根“橄欖枝”——跟著我搞“自由貿易”。
英國一聽覺得是好事,轉頭就把精力全撲到了金融和房地產上。
倫敦市中心的銀行大樓越蓋越高,全球投資人都來這兒淘金,金融業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突破了8%。
可工廠變成了會計事務所,鐵路工人換成了證券分析師,制造業就這么被當成“包袱”扔了,有人調侃說英國這是“用鋼鐵換英鎊”,看似賺了快錢,實則斷了根基。
更坑的是,美國把英國當成了“市場”而非“伙伴”。
說好一起搞高端制造,結果美國自己攥著核心技術,德國拿了精密制造,日本壟斷了電子元件,英國啥都沒撈著,只能乖乖當“收銀員”。
等英國反應過來時,自己的鋼鐵產量已經跌到全球1%以下,從業人數從32萬砍到不足2萬,塔塔鋼鐵撤資時一下子丟了1.5萬個崗位,政府除了說“會盡力”,連個靠譜的方案都拿不出來。
這還不算完,英國還跟著美國一起給中國設“技術牢籠”。
從早年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到后來的《瓦森納協定》,英國都是沖在前面的執行者。
小到縫紉機設備,大到激光導航系統,只要可能沾點“軍民兩用”的邊,就卡著不賣給中國。
他們本以為這樣能鎖死中國的發展,沒想到把自己也鎖死了。
中國這邊被卡得沒辦法,只能自己搞研發,從“卡脖子”技術攻堅到國產替代計劃,硬生生把產業門類覆蓋率做到了97%以上,2010年后直接成了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第一的國家。
反觀英國,跟著美國當“門衛”,自己卻沒拿到技術分紅。
發動機材料靠美國,數控芯片看日本臉色,本土技術自主度連30%都不到,核心部件七成以上得從國外買,相當于把自己的工業命脈交到了別人手里。
這邊技術封鎖沒奏效,英國又跟著美國玩起了“環保牌”。
借著《巴黎協定》的由頭,英國喊出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口號,轉頭就把高耗能的鋼鐵業列為重點限制對象。
要知道英國鋼鐵業早就靠補貼續命,這下沒了支持,直接成了“棄子”。
2024年關停最后兩座煉鋼高爐后,英國連用鐵礦石煉鋼的能力都沒了,只能靠回收廢鋼過日子,成了五常里唯一“自斷制造之根”的國家。
西方搞環保的心思根本不純,他們弄出碳排放量、碳稅、碳排放權交易這套規則,明著是保護地球,實則是想固化產業鏈地位。
英國這些先發國家,早就把高污染產業轉移出去了,手里握著大把碳排放額度,等著后發國家來買,相當于躺著賺“環保錢”。
他們還要求按國家算碳排放,人均份額是中國的十幾倍,擺明了不想讓后發國家搞產業升級。
結果中國反手就把環保變成了優勢!
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這些產業,西方本想自己壟斷,結果中國靠著全產業鏈優勢,硬生生做到了全球領先,光是光伏產業銷售額就占了全球70%。
英國呢?自己喊著環保口號,把煉鋼高爐拆了,新能源產業卻啥都搞不起來,“綠色鋼鐵”的核心設備還得從中國和德國進口,等于自己挖坑自己跳。
眼看著工業底盤都快散架了,英國才想起要“復興”。
2023年推出《投資2035》戰略,說要讓制造業占GDP比重回升到15%,還砸了45億英鎊搞“先進制造業戰略”。
可錢花出去了,問題卻一點沒解決。
想搞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原材料得從印度運,設備得從日本調,英國本土就當個組裝車間,核心技術和制造權壓根不在自己手里。
更要命的是人才和技術斷層,脫歐后,英國技術人才大量流失,制造崗位缺口高達14萬,80%的企業都在喊“招不到技術工人”。
英國想搞“綠色鋼鐵”,可中國在廣西、河北早就建起千萬噸級的鋼鐵循環基地,英國剛起步就落后了不止一個身位。
資本也不傻,都跑去炒金融衍生品賺快錢,沒人愿意投長周期的基礎產業,政策計劃寫在紙上,產業鏈早就散到天邊了。
對比一下就更扎心了:
中國被全面技術封鎖,反而逼出了全產業鏈能力;英國作為封鎖的執行者,卻把自己的工業玩廢了。
當年英國跟著美國搞“高端局”,又是技術封鎖又是環保限制,本想讓中國永遠做低端制造,結果中國破局而出,自己卻成了規則的犧牲品,從“工業革命大哥”變成了別人口中的“五常之恥”。
說到底,英國輸就輸在沒搞明白一個道理:規則得有實力托底。
無論是自由貿易、技術封鎖還是環保政策,都得匹配自己的工業基礎。
英國光顧著跟著美國喊口號,把制造業當成累贅扔了,把技術自主權拱手讓人,最后被自己推崇的規則反噬,成了全球化浪潮中的“掉隊者”。
這場由西方精心設計的“高端局”,終究是把自己人給玩進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