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青竹 編輯|周長賢
汽車價格戰,還有這一波輿論戰,最受傷的好像是股民。
從5月23日開始,行業兩大龍頭股比亞迪、寧德時代股價領跌,主流車企吉利、長城、上汽等跟跌。
新汽車經過一場車禍,幾番降價,密集監管之后,家丑外揚,優等生的形象有點幻滅。于是,固態電池概念,成了資本集火的稻草。
6月,固態電池概念強勢,10日多股漲停,金銀河漲超15%,道明光學、華盛鋰電、龍蟠科技、科恒股份、盟固利等多股漲超5%。
漲歸漲,這些上游材料企業目前基本都虧損。除了有人興風作浪,資本市場“認可”的利好是量產臨近,鏟子先行。
在這里,全固態似乎先沾了半固態的光。量產難度上有天淵之別,但在宣傳上,卻經常混為一談。
有人放衛星,有人和稀泥,有人拿論文和實驗數據說事,信息差玩兒的溜。資本炒作可以看似沒頭腦,但是產業推進必須「金金」計較。
放衛星,和稀泥
去年日媒報道,“豐田固態電池技術領先中國20年”。把國內一眾專家和龍頭企業氣夠嗆。
今年1月,日媒又報道,豐田汽車等研究團隊成功提升了“全固態氟化物離子電池”正極的體積當量容量,使其密度達到了鋰離子電池的三倍以上。但一看量產時間,要2035年。
簡單提一下,最開始,豐田預期固態電池上車時間為2020年,后來改為2025年。去年宣布已克服耐久性問題,等解決了成本后就將全面量產,時間為2027年~2028年。
按照豐田這個跳票的前科,如何判斷“領先中國20年”?也是有點抽象。
本田則2025年就開始試生產,量產時間定在2030年之前。這種節點定到5年后的,很可能目前并沒有可以準確量化的時間指標。
對此,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去年直接回應,寧德時代固態電池研發進度,“Second to none”。但他坦承依然距離量產較遠。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今年表示,有機會在2027年小批量生產固態電池。 報道稱,寧德時代已建成10Ah 全固態電池性能驗證平臺,目前正在進入20Ah 試制階段。
國軒高科金石全固態電池研發負責人潘瑞軍則直接表示,“日本雖然介入固態電池很早,但是釋放的有用信息較少,難以判斷中日差距多大。”而且,他認為中國企業的追趕速度、政策支持都比較給力。
據統計,全球固態電池領域的專利申請中,日本近37%,中國30%,美國11%,韓國不足5%,中日差距進一步縮小。
“全固態電池量產需要材料投入,沒有量研發不可能實現,從日本企業的硫化物布局看,他們的量還是比較少。”潘瑞軍認為,日本雖然技術專利領先,但是我們正在加速追趕,應該以追趕者的速度衡量差距。
國軒高科的全固態進展跟寧德時代大體一致,
5月17日,在2025全球科技大會上,國軒高科發布了全固態金石電池和準固態G垣電池。搭載金石全固態電池的樣車已經開啟路測。
目前國軒高科建成了0.2GWh的硫化物全固態電池中試線,同步在開發年產能2GWh的量產線。潘瑞軍表示,0.2GWh對全固態是質的飛躍。而目前,“不管國內還是國際,做全固態的基本都還是手工。”
即便都是全固態,也要看能量密度,有350 Wh/kg,也有500-600Wh/kg,不談指標,只搶第一的,謹慎看待。
國軒高科選擇的是先從350Wh/kg開始做體系,良品率達到90%,再逐步通過設備、材料的優化將能量密度提高上去。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把硫化物做到穩定,2026年我們要做到電芯級別能夠進行測試。”
國軒首席科學家朱星寶進一步介紹,雖然目前各家看好硫化物路線,但是這條路線依然艱難,而且還不敢放棄別的路線,所以大家選擇相對偏復合。
去年9月,另一電池巨頭比亞迪的首席科學家、汽車總工程師、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廉玉波也表示,全固態三年內實現比較艱難,五年比較現實。
“即使固態電池五年以后大量使用,也主要是在高端車、高性能車上使用,等普及到經濟型的車型,可能需要15年,甚至是20年。”
但是今年5月突然有很多自媒體寫:“比亞迪宣布了充電12分鐘續航1500公里的全固態電池技術,電芯能量密度達400Wh/kg,搭載海豹(參數丨圖片)EV車型。”
還有類似“華為固態電池可使車輛續航突破3000公里”。
筆者沒找到官方出處,按照2月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CTO孫華軍在某論壇透露,將在2027年左右啟動全固態批量示范裝車,2030年后實現大規模上車。先搭載于仰望和騰勢等高端品牌。
但是車企們似乎確實已經等不及了,想在電動化翻盤的企業尤其著急。
上汽計劃在2026年四季度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2027年搭載于智己新車。
廣汽計劃將于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裝車,并率先搭載在昊鉑車型上。
奇瑞汽車計劃在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上車,2027年規模化量產。
還有些德國和韓國企業也在卡點2027年。
總之,大多是上一輪電動化進度不占優的車企,攜手想彎道超車的非頭部電池企業,有搏一把的意味。贏了就贏了,不行回頭再找寧王和國軒等,也不晚。
但是初代產品的良品率、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是問題,可別玩砸了。
至于半固態和類固態電池,則是迎來爆發前期,少量已經落地。半固態電池是一個很好的中間路線,但渾水也很多。
半固態的是與非
“全固態是是一個小孩,在后面有成長的機會,半固態在前面扛旗。”
朱星寶認為,五年之內是半固態迅速推廣的時期。但真正的半固態電池或者準固態的電池也不容易。雖然現有的電池產線改造就可以上半固態,但是良率、穩定性等基礎工作都要重新做一遍。
“單純減少電解液很容易做到,但真的安全嗎?能通過國標測試嗎?”技術要深挖,良率和成本控制更是工業品的底層邏輯。
意思就是,半固態電池是在液態電池上加新技術和成本,這就意味著性能提升要對得起溢價,如果成本增30%以上,性能只提升10%,這賬怎么算?
卷瘋了的客戶還會有一些刁鉆的要求。
“較大的國際客戶的大車可以上1000公里的電池。更夸張的,3.5噸的車也要求要跑1000公里……我們6月初就開始要給它投料、裝包、測試。”
國軒高科上月發布了G垣準固態電池,電芯能量密度分別可達300Wh/kg,系統能量密度可達235Wh/kg以上,在安全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已規劃建設12GWh準固態電池產線,搭載G垣準固態電池的001號樣車總里程已經超過一萬公里。朱星寶感覺,差不多今年有幾個車企會公布其準固態電池上車的新聞。
來復盤下搶跑的幾款車:蔚來ET7搭載的150kWh半固態電池包,宣稱續航超1000公里,但據傳實際裝車量不足千輛。
2025款智己L6在上海正式開啟預售,新車共三個版本,并沒有搭載半固態電池的千公里版本。
還有更早的,2022年底,東風嵐圖追光采用了孚能科技第一代半固態電芯,電池包能量密度甚至不如鋰離子電池,銷量撲街。這種搶跑的首批買家秀,就像法蘭西陣風最恨的印度人。
按照國軒高科的說法,未來五年是半固態電池提升性能和成本,并逐漸走向成熟的時間。而全固態電池則是「賭」一個更遠的未來。
“全固態電池剛剛出來肯定價格昂貴,需要先適配更高端的應用場景。產業鏈的健全也需要時間,舊的產能也需要時間。”
潘瑞軍認為會有一個多路線重疊的時期。“當一個產品在市場超過1%的時候就已經成功了,會逐步地衍生。”
固態電池的應用不僅限于新能源汽車,還包括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eVLOT)等新興領域。中信證券預計,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達到642.6GWh,2024—2030年年復合增速達133%。
也許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為什么說「賭」?
另一種也許,如朱星寶所說:“日本、韓國、美國都押寶這個路線,我們能不布局嗎?走對了,五年之后可以代替液態電池成為第一。如果五年之后有疑問,可以為中國的液態電池保駕護航。”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產業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邏輯與人物,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