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最近,“里”火起來了,不少新起的地名、社區名都叫“某某里”,如“幸福里”“仁愛里”“明湖里”等。這里有什么秘密?
闕里人家
秘密就在中國古代行政制度。
《說文解字》說:“里,居也,從田從土。”《周禮》說:“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原來“里”是秦漢及以前的行政單位,二十五家為一里。當然,僅僅如此,“里”顯然不會“火”這么很,“里”還和孔子有關。
闕里
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去世。孤兒寡母的顏征在在昌平鄉陬邑(今曲阜市尼山鎮魯源村)待不下去了,只好移家闕里。叔梁紇與顏征在的結合,時人謂之“野合”,所以叔梁紇去世后,顏征在母子在陬邑的日子應該是很不好過的,遷至曲阜闕里實屬無奈。闕里就是一個叫“闕”的“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某某鎮”。闕里,有二十多戶人家住在那里。之所以叫“闕”,是因為附近有魯國的城闕。闕是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大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對此,中國人應該是很熟悉的。到“三孔”旅游,出了孔廟就是闕里,有高大的牌坊立在那里,上書“闕里”兩個大字。孔廟里有孔宅故井,這里是孔子曾經的家。這樣看孔子家的確與“闕”離得不遠,這里曾經是西周魯國故城的南門。顏征在日夜操勞,在三十四歲那年溘然長逝,只留下十七歲的孔子孤獨地生活在人世間。母親去世,在探訪父親墳墓的過程中孔子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才意識到自己有著貴族血統。巨大的責任感、使命感一陣陣襲來,讓孔子決心做一個不平凡的人,為改變這個“禮壞樂崩”的世界而奮斗終生。
里仁為美
《論語》共二十章,其中第四章為《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以仁為鄰是美的。如果沒有選擇與仁為鄰,那么又怎么可以說得上有智慧呢?時時刻刻想著“仁”,日日夜夜與“仁”為鄰,那么世界就會越來越美好。顯然這里孔子取了“里”的比喻義,用擬人化的手法道出了與“仁”相親的巨大意義。古人云“千金買屋,萬金買鄰”,鄰里比屋子更重要。一個人能做到與仁為鄰,那么他就是美的,是一個大寫的人。
“里”是一個會意字。一塊田,一片土,就成了“里”。慢慢地,“里”成了一種行政單位,是周朝及秦漢時期最小的行政單位。說哪個人的籍貫,常說“里籍”,即源于此。漢字是三維文字,音形義三位一體,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立體文字”,畫面感極強。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有人說這源于兩個原因,一個是漢字,一個是筷子。漢字培養了中國人豐富細膩的思維,筷子鍛煉了中國人的大腦。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中國當代有新四大發明(高鐵,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炎黃子孫總是恰逢其時地為這個世界增光添彩。回到“里”,試想,一塊肥沃的田,一片厚重的土,一群勤勞的人,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不就是“里”、這不就是人們想要的生活?雖說是一個最小的行政單位,“里”卻充滿了濃郁的農業文明氣息,充滿了古典的味道,洋溢著慢節奏生活的芬芳。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重新拾起了“里”,絕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充滿對來路的追憶,更充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里”的復興意味著傳統文化正越來越多地走進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讓我們以夢為馬,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前進!
作者簡介
楊恒坡,濟寧市作家協會會員,有多篇文章在省內外報紙、雜志及文學網絡平臺發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